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让运动激活校园的一天

体育C位课程领航五育融合

    攀峰者联盟足球赛在校园里开展得如火如荼。

    “红毯铺展、乐队奏响,足球小将带着笑容奔跑,啦啦队的欢呼声裹着汗水飘向操场——这是我们‘攀峰者联盟’赛事的日常!”在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小学学生们的作文本里,不少孩子用文字记录下沉浸在运动里的欢乐一刻。这生动的描述,正是学校以“发展素质教育”为系统性工程,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为导向,围绕体育C位课程推动全面育人的鲜活缩影。

    从全时空课程覆盖到跨学科实践创新,再到多元评价赋能,珞珈山小学正以体育为纽带,让五育融合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 全时空体育:让运动成为校园的“呼吸节律”

    “晨跑时能追上朝阳,大课间能和同学跳自创操,放学后还能跟着‘珈’运动清单练跳绳。”说起校园里的体育运动项目,孩子们滔滔不绝,也道出了珞珈山小学“全时空体育”的魅力。学校紧扣体育C位课程的理念,打破传统体育的时空边界,构建起“一日、一周、一月、一期、六年”的五级时序课程框架,让运动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晨7:30,田径队队员已在操场开启专项训练;8:20,各年级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晨跑,脚步声唤醒整个校园;上午10:10的阳光大课间,原创体能操、班级特色运动轮番上演,师生同跳同乐;就连课间10分钟,“课间智慧小站”也成了孩子们舒展身体的小天地——有的拉伸、有的玩趣味微运动,让身体随时保持活力。到了课后服务时段,击剑、啦啦操、舞龙舞狮等社团热闹开课,校队成员还会进行足球、篮球的专项训练,直到傍晚,操场仍有孩子在享受运动的快乐。

    不仅如此,学校还为每个年级量身定制了特色体育项目:一年级的活力啦啦操,让孩子们在节拍中学会团队协作;二年级的动感踏板操,在锻炼下肢力量的同时,还能学习踏板间距计算;三年级的礼仪击剑,既教攻防步法,又对比欧洲骑士精神与中国剑道文化;四年级的非遗空竹,转动间串联起明清市井文化与物理旋转原理;五年级的太极柔力球,以“弧形引化”诠释刚柔并济的智慧;六年级的中华彩带龙,在团队编排中融入工程结构设计与光影编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喜欢的运动,还能跟着课程一步步提升技能。”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如今“人人皆动、处处能动、时时能动”已成校园常态。

    ■ 跨学科融合:让体育成为五育联动的“纽带”

    “竹竿开合要跟上节奏,就像《竹石》里写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做事也要这样坚持!”去年,学校开展的《追“竹”梦想》跨学科主题学习,让五年级学生们印象深刻。

    活动中,体育老师身穿傣族服饰,带领大家学跳竹竿舞,在开合的竹竿间锻炼协调性;语文老师趁热打铁,带领孩子们诵读《竹石》,让竹的坚韧精神内化于心;美术课上,大家拿起画笔品竹、画竹,根根竹节在笔墨间展现向上的力量;音乐课上,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扬响起,孩子们跟着旋律学跳傣族舞蹈。一个“竹”字,串联起体育、语文、美术、音乐四门学科,让五育融合有了具体的落点。这样的融合实践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育与德育、文化传承的融合更是随处可见。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之际,学校举办“揽古城千年神韵,领珞珈奔向未来”春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一年级学生身着传统服饰,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展现“礼”的文化内涵;中、高年级学生则用创意诠释“六艺”——有的用平衡车、轮滑演绎“御”的现代形态,有的用数字游戏展现“数”的趣味,还有的用模型还原火箭发射,呼应“射”的进取精神。而“你好,爸妈!”亲子运动会上,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踢毽子、滚铁环等传统体育项目,在欢笑中增进亲子感情,也让家长成为素质教育的“合伙人”。

    此外,学校还将戏曲的手眼身法与眼肌训练结合,开发“楚风雅韵”站立式眼保健操;在劳动教育基地设立“睛彩田野远眺墙”,孩子们远眺时既能放松眼睛,又能辨认水稻、高粱等农作物,了解农耕文化,实现“体育+健康+劳育”的多维育人。

    ■ 多元评价:让运动成为成长的“动力引擎”

    “我当上‘珞坚珈美体育之星’啦!以后我要更积极地参加大课间!”得到获奖证书的学生兴奋地和同学分享喜悦。

    为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学校摒弃“唯测试”的传统评价模式,构建起“多元异质”的评价体系——每月开展“珞坚珈美体育之星”评选,评价维度不仅包括体质测试成绩,还涵盖课堂表现、大课间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等。去年全年,学校共评选出数百名体育之星,通过微校、公众号平台推送他们的故事——有的孩子从“不爱运动”到主动参与课间微运动,有的孩子通过击剑课变得更懂礼仪。这些真实的成长案例,让更多学生找到前进的方向。

    科技赋能更让评价精准高效。学校引入智能跳绳、心率臂带、物联化体质测试站等设备,学生可自助完成跳绳、跳远、仰卧起坐等指标检测,数据实时同步至学校自主设计的“体质健康数据评分系统”,教师能根据数据为学生制定“一人一策”的锻炼方案。

    如今的珞珈山小学,体育已不再是40分钟的课堂,而是校园生活的“呼吸节律”;“C”也不只是字母符号,而是五育融合的“元语言”。当孩子们在“全时空”的体育场景中奔跑、欢笑、成长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是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与终身热爱。正如学校的教育追求——“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一粒好种子”,而体育,正是这粒种子生长最坚实的土壤。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通讯员王诗敏 谢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