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点燃孩子热情 打造一个“有故事的阅读家庭”

    小葳已经上一年级了,但仍识字不多,也不喜欢读书,家长想陪伴却不知道怎么选书,更不知道如何吸引孩子阅读,为此很苦恼。五年级学生小昕的妈妈也有类似烦恼:“我一直坚持陪孩子阅读,在小区绘本馆还办了会员,订阅了少年期刊,但孩子看书快,不善于输出,不善于思考,怎么办?”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语文教师张友君长期在班级和家庭做“家长阅读陪伴力”提升的研究,本期《你问我答》邀请她聊一聊阅读的那些事。

    ————————

    随着武汉市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家长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已显著提升,“如何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使其主动爱上阅读”,成为家长们重点关心的话题。

    阅读是一件令人愉快又很有意义的事,但这只能在一次次纯粹为了快乐而阅读的体验中感受到。那么这快乐体验应该从何处开始呢?

    当然是“选书”啦!一本好书总能吸引不同年龄的读者,儿童读物同样会吸引成年人,它会“牵引”着你与孩子一起阅读。当你在犹豫该不该读某一本书时,可以翻开书读上几页或几段,问以下3个问题: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书中的场景?词语的选择看起来生动多样吗?你有兴趣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通常,只要其中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书就值得读一读。

    当我和孩子一起读华德福绘本《苹果蛋糕》时,那种有光从心中射出,让人感到无比开阔、无比幸福的感觉常年留在我的脑海里,每每与朋友谈到读绘本的快乐,我还能因为这本书而手舞足蹈;我的小女儿看到《一条聪明的鱼》那种惊喜促动我给她朗读;大女儿看到《苏武牧羊》那种渴望分享的急切会激励我和她同读一本书……随心所欲地阅读,为了纯粹快乐地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使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在日常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都会着急如何“教会”孩子阅读,把阅读看成孩子学习语文的工具。实际上如果想要孩子爱上阅读,“培养孩子对故事的热爱,远比教会他具体的阅读技巧更重要”。有阅读故事的家庭常常更快乐更幸福。在阅读陪伴中,你会发现:阅读教育可以解决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切难题。在青少年阅读专家周璐的《我用阅读教育孩子》一书中,作者就用了大量的例子告诉你:阅读可以解决孩子的拖延症,爱阅读的孩子不叛逆;阅读可以赋予孩子卓越的品格,培养责任感、学会尊重和爱、教孩子正确认识爱情;阅读可以培养孩子优秀的习惯,学会管理自己、规划未来、学会团队合作;阅读可以给予孩子不同的人生视野……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当我们无法用其他方式彼此相连时,一起读过的故事就像一座桥梁,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打造一个“有故事的阅读家庭”比阅读理解能拿多少分更重要。

    那么如何打造“有故事的阅读家庭”呢?就让我们从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开始吧:

    1.调整自己对书和阅读的态度,使每个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随心所欲地阅读,单纯为了快乐而阅读。

    2.为孩子朗读,让一个个故事串起家庭的快乐。如果家长非常忙碌,我们建议每天少读但常读,哪怕每天坚持10分钟,也要好过长时间不读而到周末狂读。

    3.不仅要有书架,还要创造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想读的书的环境:沙发旁、床头、书桌……处处有书,时时可读。

    4.随身带本书或带可听故事的音频,让等待时光更有趣。

    5.在家庭阅读时光为孩子准备零食,营造温暖又舒适的家庭时光。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到小学低段都还是很重视陪伴阅读的,也会刻意营造家庭阅读环境。而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家长们的耐心就不足了,甚至会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总陪伴是阻碍了孩子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有家长会在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后训斥孩子,放弃亲子陪伴阅读。这些都是因为家长对阅读重要性没有全面地认识,其实坚持下来的家长可能也会在孩子上了高年级甚至初中后才能尝到甜头。阅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孩子上了中高段后,我们应继续坚持陪伴阅读惯例,而在陪伴阅读的方式上,可与低段的陪伴有变化,根据孩子阅读能力,可朗读,可共读。家长与孩子可以在不同时间共读一本书,再讨论。如自己想推荐孩子阅读某本书而孩子不愿读时,家长可自己先读,遇到有意思的片段和情节时大声朗读,或把自己读书中的疑惑说给孩子听,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此为“诱读”。利用网络评价、名人或老师评价推荐,直接把好书推荐给孩子,此为“荐读”。孩子读哪本书津津有味时,自己也拿来读一读,读到兴趣处或读完后,与孩子讨论,此为“共读”。当家长或孩子读完一本书或读到兴趣点随时分享感受,或鼓励孩子在班级分享,此为“分享读”。

    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不成为平庸的人,既有思想的高度、深度和厚度,又不丢失好奇心和创造力。那么除了日常的功课学习外,还必须有深度的阅读,光靠小学高年级孩子的自主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大人的引领和陪伴。

    在高年段陪伴阅读中,我们有个关键的作用,就是要将阅读经典好书内化为儿童的生活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启迪他们感知和思考世界的能力。经典好书是指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吸引儿童又具有丰富内涵的图书。这需要参考老师等阅读推荐人开具的分级阅读书单,家长可以根据书单给孩子准备书籍。然后在有意识地陪伴中带领孩子养成阅读经典好书的习惯。而“习惯”的坚持恰恰是对家长的考验。

    其次,是要启迪思考。说思考是有难度的,其实是我们的探究精神不够,存在懒惰思维,总是不懂的就算了。我们在陪伴高年级孩子阅读时,不妨问问他们有没有疑问的地方?如果没有,就要提出你的疑问,引导他去思考、去探究,去查查作者的写作背景,也可以开展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启迪思考的一个有效路径。五年级部编版教材快乐读书吧要学生阅读民间故事,我把哈尼族《布谷鸟的四季歌》和汉族《雨龙》的故事分别在两个时段带给孩子们读,起初他们并没有将故事联系起来,经过提示、比较。孩子们很快发现这两个故事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此时再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相似?这样,孩子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比较阅读容易引发思考,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做同主题、同题材类书籍阅读,通过陪伴阅读,在同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启迪孩子的思考。

    (长江日报记者杨幸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