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金文兵)一种水质指示物种——北京原石蛾,1932年在北京发现并命名发表,之后便销声匿迹,没有人知道它是否还存在,直到近期在武汉被发现。10月19日,长期研究石蛾的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石蛾博士”邱爽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这一消息。
今年夏季,一群昆虫爱好者在新洲区一条河边采集到一些不起眼的昆虫。大家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生物解开了一个困扰科学界近百年的谜题。
邱爽在鉴定时意外发现,其中一种原石蛾标本十分特殊,它与北京原石蛾(Rhyacophila pepingensis Ulmer,1932)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很吻合,感觉很有趣,值得进一步探索。
北京原石蛾自1932年被德国昆虫学者厄尔默(Ulmer)在北京发现并命名后,就再也没有被采集到标本。科学界有一个观点,一个物种如果50年内未再发现,就认为这个物种已经“灭绝”。
邱爽知道,在基础分类学缺乏关注的当下,一些冷门物种自发表之后多年没有记录是很常见的事情。好在这个北京原石蛾被采集后,留下了相应的形态描述、手绘图,并保留了宝贵的模式标本。
邱爽多方查阅资料,得知北京原石蛾的模式标本先是被厄尔默带回家中收藏,其后捐给了德国汉堡动物博物馆。
邱爽通过电子邮件与汉堡动物博物馆取得了联系。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尘封93年的模式标本仍然存在,博物馆还提供了相关照片。
对比照片,邱爽马上确认,在武汉采集到的物种正是北京原石蛾。
北京原石蛾的世纪回归,为武汉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保存了一份珍贵样本。
为什么北京原石蛾会在千里之外的武汉被重新找到?邱爽解释,“胡焕庸线”以东,没有太多的地理屏障,物种扩散相对容易。对许多物种而言,1000公里的距离并不算远。石蛾分布广泛,只是很多人不能有效识别,对于这种生物的调查也偏少。随着武汉不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会有更多物种被发现、被确认。
人们利用石蛾对水质敏感的特性,将其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活体检测仪”。研究显示,石蛾种类较多的水体,水质状态良好。
石蛾和蝴蝶、飞蛾的亲缘关系很近。目前,全球毛翅目昆虫(石蛾)种类超过1.6万种。
“大别山地区具有丰富的毛翅目昆虫资源。”此前,邱爽在黄陂区锦里沟发现14种石蛾新记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