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王东方 通讯员陆玮 赵浩宇
“初创团队每一笔钱都得精打细算,能‘活下去’是当务之急。”对成立不到1个月的武汉灵锐晶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锐晶合)来说,能免费申请到洪山科技创业中心星创空间2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无疑是地方提供的一次务实帮助。该公司创始人詹鹰感慨,在医学领域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路往往很漫长,但有了这样的助力,感觉距离近了不少。
今年,洪山区启动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周边5处星创空间建设,首批征集的50余个项目,目前正在装修等待入驻。
这些团队中,有的尚未注册公司,有的不到5位成员,但多位从科学工作者转型而来的科技企业家反复提及,“终于实现走出校园的第一步”。
从0到1,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过程常被称作“死亡之谷”。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洪山区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发现,地方政府正通过与高校合作“搭桥”,将这段险峻路途转变为充满可能的“机会之谷”。
■ “好种子”遇上“好土壤”
首年免费入驻定制专属成长方案
回忆起灵锐晶合入驻星创空间的契机,洪山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用“双向奔赴”来形容这段过程。
今年3月,洪山区发布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山水星光”计划,其中一项关键任务就是加速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创业。创业成本作为初创团队普遍面临的首道难关,也成为洪山区重点关注的方向。
“各项政策都在鼓励围绕高校布局孵化空间,但如何最大程度减轻初创团队的租金压力,政策细则上并未展开。”洪山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局查阅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在全市率先打通政府推动、国有平台建设的高能级孵化平台实施路径,即由政府承担大部分房租,切实为创业团队减负。
仅半年时间,洪山区就围绕高校周边,在洪山科创大厦、泛悦城等5处地点,依托成熟孵化器打造出星创空间,面向全国征集师生早期创业项目。
办公空间大小由50—200平方米不等,实行第一年租金全免,第二年减免70%,第三年减免50%的优惠政策,并配备办公室、共享咖啡厅、共享路演厅等设施。
“公告发布后,我们主动出击寻找‘好种子’。”洪山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回忆,科室通过“武创通”平台,从600多个初步符合条件的项目中逐一筛选,细分统计后,再一对一联系团队负责人,了解项目进展与入驻意愿。
就在这时,一支来自同济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团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詹鹰与几位同事正着手研发一款前沿的手术机器人以解决临床痛点。洪山区的一通合作电话,恰逢其时。
洪山区经科局推荐詹鹰团队入驻位于天辉生物医药产业园旁的洪山科技创业中心星创空间。这里不仅毗邻武汉理工大学,产业方向也高度契合团队需求。
“高科技项目离不开智力支持,离高校越近我们越便利,所以团队果断提出了申请。”更让詹鹰感到安心的是,在正式入驻前,他就收到了一份系统详尽的星创空间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足以显示洪山区对初创项目的友好与重视”。
“除了租金减免,每个星创空间都配备了专业孵化团队和创业导师,能在创业辅导、投融资、市场拓展、法务财务等方面,为初创团队提供全周期、专业化服务。”洪山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项目从初创到成长的不同阶段,各运营团队还制定了“筛选—孵化—加速”全链条成长方案。未来,如果企业发展壮大从星创空间“毕业”,也能快速进入周边更成熟的创新空间。
校园周边便利的创新环境正“唤醒”着高校教师的创业热情。
例如,洪山科创大厦位于理工大校园内,其本身也是洪山区的金融资本集聚地,技术、资金和市场在楼内就可以找到彼此。
“我们希望把有潜力的科研成果从高校‘围墙里’拉出来,融入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洪山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在星创空间内,不同入孵项目之间也可能碰撞出合作火花,搭上产业链上下游,在成熟企业带动下实现快速成长。
■ 校地共建概念验证中心
科技成果从“有”走向“有用”
长期以来,不少研究成果与专利“沉睡”在高校实验室中。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马银波坦言:“老师们常说,自己做研究没问题,但一到开公司就成了‘小白’,所以一直不敢迈出第一步。”
今年,洪山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星光概念验证中心,从“最初一公里”推动科研成果从“有”向“有用”跨越。在校园内验证成果,在洪山区落地转化,目前已有5个高校师生项目被成功推向市场。
“星光概念验证中心是帮助专家学者补齐科研能力之外的短板,即围绕技术路径、商业模式、团队架构和原型制造等方面提供系统性验证,助力初创团队顺利度过小试阶段,实现‘从0到1’的突破。”洪山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前,武汉理工大学一位教授研发出一类医学新材料,应用方向广泛,教授团队一时拿不准哪个领域更具备产业化前景。星光概念验证中心随即组织产业专家、投融资专家、交叉创新专家与技术经纪人等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协助其完成产业化验证与技术估值,并量身定制出一份商业计划书。最终,教授团队将方向锁定在创面敷料这一细分赛道。在今年举办的江城基金“十亿百企创投计划”武汉理工大学专场路演活动上,该项目受到与会投资机构的青睐,目前已成立产业项目公司。
洪山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说,概念验证中心不仅“验真”,也会“验伪”,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发现有潜力的项目,并最大限度释放其价值。
“有些老师的科研成果非常前沿,但经过我们调研发现,市场上已有一些成熟企业正在布局同一方向。”他解释,如果不加辨别地推进,成果进入市场时可能已失去先机,因此必须及时止损。
“高校拥有智力成果,地方则具备投资机构、创新空间与产业链资源。”马银波说,校地共建概念验证中心,搭起了两者间的“桥梁”,将校内成果高效“翻译”成市场语言,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有些初创团队起步时,仅有一位高校教师和几名博士生。要在市场上快速补齐法务、财务、管理等综合岗位,难度不小。”马银波说,当社会资本对早期项目信心不足时,理工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洪山区“先投后股”资金,都能帮项目“点上第一把火”。
洪山区科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洪山区已全面启动南湖硅巷环理工创新街区建设,并在该校周边构建起“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加速”全链条服务体系。由试点向外布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城市焕新为空间载体,以消费革新为活力源泉,实现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共生共荣。
(参与采写:栾嘉雯)
◎ 让高校教师“敢创业、能创业、创得好”
洪山区以星创空间和星光概念验证中心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真正抓住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痛点”和“堵点”。过去我们做科研容易,但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步履维艰,缺资金、缺场地、缺懂产业的“合伙人”。洪山区此次通过“政府支持+校地协作+产业化导向”的方式,不仅提供首年免租、全周期孵化辅导等务实支持,更以概念验证中心的形式帮助科研团队完成从“科研语言”到“市场语言”的转化。这对我们教授创业而言,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制度创新——既降低了创业门槛,也增强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确定性。可以说,这些举措让高校教师“敢创业、能创业、创得好”,为科研成果走出校园、落地生根构筑了坚实的桥梁。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生材智造(武汉)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