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王南芳 耿珊珊
10月18日,山东济南,晨光从阳台照射到客厅。91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陶伟拿起一张旧报纸,给回访他的长江日报记者指点位置:“这是我,上面的人多数是我高中同班的同学。”
这是1951年1月17日的长江日报,头版刊载了一张呈现武汉人民欢送青年学生参军参干场景的照片。照片上,站在卡车上的学生弯腰与车下欢送的人们握手告别。1951年1月16日,陶伟和同学们从武汉出发,走向抗美援朝战场。
从1950年12月到1951年7月,他所在的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共有309位学子投笔从戎。
近10个月来,从这张照片入手,记者陆续寻访到全国8个城市的13位学子代表,以及一位逝去学子的家人,听他们讲述70余年前那场青春的远征。健在受访的学子中,年纪最小的91岁,最大的93岁。
■ 出发
只要祖国需要,无论去哪里向何方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0月,党中央、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略决策。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2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决定,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学习,随时准备作为志愿军入朝作战。1951年6月,第二批招生通知下发。省实验309位学子自愿报名参军上前线,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据《武汉市志·军事志》记载,同时期,武汉有1897名青年学生被批准参军参干。
“那是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同学们排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苏联《共青团员之歌》,踏上了抗美援朝之路。”回想起70多年前的一幕,92岁的李超民说,当时他也在照片中的那辆卡车上,同班同学陶伟站在外侧,他站在里侧。
省实验是湖北省顶尖名校,李超民曾立志要上清华,高一就自学完高中数学。班上没有参军的20多名同学,后来有17人考上了清华、北大。但李超民从未后悔:“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号召,我怎能埋头读书?”
1951年元月,在省实验高三乙班就读的李绍沆和弟弟一起报名参军,弟弟被批准,他未能如愿,便全力复习功课。6月,高考在即,国家再次发出参军号召,他又义无反顾报了名。
高三甲班女生范中慧没和家人商量就报了名。75年后,记者问这位92岁的老军医:“报名时,知道要上战场吗?”“知道。”“为什么还去?”“我知道打仗残酷,但这不影响我要保家卫国。”
“我们这些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目睹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民党腐败、美国大兵横行,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童年、少年。”学子代表顾倬云、钱治光、杨流春说,人们喜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的新纪元,更想要保卫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 亮剑
武汉小飞行员创造军史经典战例
武汉—孝感—锦州—丹东—济南,陶伟的从军路跨越千山万水,而最深刻的印记,写在中朝两国天空。
1953年5月17日,志愿军空军从丹东大孤山机场出发,飞越鸭绿江,与敌人在朝鲜铁山空域激烈交战。返航途中,飞行员陶伟与敌机殊死搏斗,在飞机滚转和倒飞状态下,对敌机三炮齐发,在120米超近距离击落敌机。
他所驾战机上的航空照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看完射击胶片,时任空4师首长脱口而出:这哪里是空中开炮,这就是“空中拼刺刀”!
70年来,陶伟以“首创近战歼敌”写入空军史“五个首创”战例之列。陶伟所在的空4师,是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组建不久就开启抗美援朝空战。而陶伟是这支队伍的新飞行员和小飞行员:1952年6月航校毕业后进入部队,他才开始接触战斗机,1953年4月第一次参加空中作战。而全师50余名飞行员,多数是从积累了战斗经验的陆军老兵中选拔进入航校学习飞行的,比陶伟大五六岁。
“和我一起参军的飞行员还有两位来自武汉,一位击落了一架敌机,一位在战斗中成功迫降,战友们都说,这些小飞行员真不错!”
陶伟16岁参军,不满19岁参战,参加空战9次,击落敌机一架,击伤敌机一架。最后一次作战,陶伟所驾战机身中21发炮弹,其中一发炮弹穿透座舱盖,嵌入前挡风玻璃,玻璃碎片在陶伟身上留下100多处伤口。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包括武汉学子在内的我人民空军官兵,面对作战飞机数量、飞行员飞行时间都数倍于自己的强敌,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以弱胜强,打出了国威军威。
■ 守望
一碗碗海沙饭,一座座永备工事
告别了家乡武汉,李绍沆从长沙高级工兵学校毕业后分到海南岛。作为工兵部队技术参谋,他执行构建防御敌人入侵的永备工程任务。
那时的海南岛,一片荒凉,海上风沙大,工棚无遮挡,他们吃饭时要加水搅拌,等沙子沉淀到碗底,再捞出饭菜加盐吃,却没有人叫苦叫累。
此后,他和战友们还在深圳与香港之间界河边、粤北崇山峻岭间构筑起能抗住炮火轰击的一座座永备防御工程。
1951年1月,正读高一的胡传本参军,一路向西北,衣服越穿越厚,雪下得越来越大,搭车加徒步,最终到达目的地。住窑洞、挖煤矿、建校舍,边学习边劳动。他从新疆军区俄文学校毕业后不久,转行干建筑设计,与同事合力让剧场、机场拔地而起。胡传本扎根新疆72年,2023年去世时,各民族的群众为他送行。
那个冬季,18岁的顾倬云从温暖的南方一脚踏进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哈尔滨。学习、军训,冰雪无阻。军干班学员原本任务是短训后入朝作战,后来根据形势的变化改变为学制5年。毕业后,顾倬云坚定地选择了主攻外科:“战地医疗最需要外科医生。”她后来成长为解放军报多次报道的“军中一把刀”。
杨英昌、姚鼎勋、杨流春、李超民、汪学钰、敖良忠等参加空军学校学习,成为空军各个岗位的专家。第一军医大学毕业的郑泽霖开创了吉林省第一个内窥镜诊疗科。孙厚元18岁当教员,为比他大许多的海军战友补习文化课……
据悉,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投笔从戎的三百学生大多未上战场。他们从各类军事干部学校毕业后分到部队,有的守卫边疆,有的致力科研,有的在联勤保障岗位上奉献,成为守望山河、保家卫国的重要国防力量。
■ 接棒
00后感悟,为国奉献就是最好选择
寻访报道引发强烈反响。网友说,他们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惧生死,挺身而出,做出了一生无悔的选择。他们就是作家魏巍笔下的“最可爱的人”。
看到报道,山西读者、省实验校友刘令玮老人以病弱之躯,寄来珍藏了70多年的笔记本,向记者讲述了与参军同桌临行赠别的故事,展示了参军学子“我把个人理想与生命都献给祖国”誓言。在参军誓词笔记本捐给母校4个月后,老人去世。
今年2月,省实验高二(8)班学生肖洁以《火种永续,青春作答》为题,与抗美援朝老英雄们书信隔空对话。她说:“我曾一度对今后要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没有明确的目标,感悟了三百学子从军事迹后,我觉得只要是为国奉献,就是最好的选择。”
“史料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绽放光彩。”2020年,省实验在吸纳原校党总支书记冯希娅等老同志的建议后,从百年档案中发掘出“三百学生从军”故事,建造抗美援朝浮雕纪念墙,墙上镌刻着309位学子姓名。今年10月6日,该校校史新馆开馆,三百学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事迹,陈列在展板显要位置。
今年初,武汉市将弘扬三百学生的事迹和精神列为政协提案办理。今年7月,湖北省军区将三百学生从军事迹写入音乐党课,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有关负责同志说:“他们的事迹必将代代相传。”
(相关报道详见七版)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