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向自然要粮食到向生态要效益

“绿电”点亮豫迁村

    58岁的村民彭士军介绍豫迁村的光伏设施。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潘璐 通讯员刘晓迪

    屋顶光伏板“吸光生金”,养殖场沼气“变废为宝”,充电桩、光伏路灯点亮乡间道路……10月24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东西湖区分局联合环保社会组织“武汉绿色江城”,带领40余名环保志愿者,前往东西湖区东风社区豫迁村,看一座村子如何实现绿色低碳。

    2023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东风社区成为武汉市首个农村能源革命推广示范项目,通过“风光沼储”多能互补,助力居民用上清洁绿电,增收致富,环境变美,探索出一条城郊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路。

    ■ 每户每年收益1500元,屋顶光伏板成“钱袋子”

    走进豫迁村,一排排小楼房错落有致,各家屋顶铺设的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58岁的村民彭士军乐得合不拢嘴:“我家屋顶安装了42块光伏板,以前这屋顶就是用来晒谷子,现在‘晒晒太阳’,一年能给我带来1470元钱。屋顶真成了‘钱袋子’。”

    像他这样的50户村民在屋顶安装光伏板后,每户每年大约可获得1500元收益,闲置的屋顶变成了“阳光存折”。

    村边的黄桃园里,园主陶天掰着指头给长江日报记者算账:“我这果园,用电旺季一天电费1800元。”今年3月,果园装上了光伏板,“现在一天电费能省下500元!”

    省下的成本,陶天让利给了游客。“桃子便宜点,来玩的人更多了!”他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

    目前,东风社区共铺设了2300块光伏板,总功率1436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00万千瓦时,可满足566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多余电力还可外送创造收益。

    20世纪50年代,东西湖地区启动大规模围垦工程,数万河南农工肩挑背扛,在这片沼泽地上建起万亩良田,扎根于此。

    “当年围垦是向自然要粮食,如今新能源革命是向生态要效益。”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 沼气发电站一年“吐”绿电210万度

    除了利用光能发电为居民创收,村里的生物能也被充分利用。

    距豫迁村不远处,有一个丰美禾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年存栏生猪5万头。过去,每天近250吨的粪污处理是“老大难”问题。如今,养殖场将粪污收集进5万立方米的覆膜发酵池,每天大约产生沼气3500立方米。

    站在巨大的覆膜沼气池旁,丰美禾养殖场负责人田海斌描述着这个一举多得的“循环账本”:1立方米沼气可发1.5—1.8度电,沼气发电站一年“吐”出210万度绿电,不仅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富余的还能上网卖钱。再加上沼液通过滴灌系统反哺周边5000亩农田,沼渣制成有机肥外销,企业年均增收超过70万元。

    此外,他们正在谋划通过碳普惠机制,将这些绿电产生的减碳行为量化为碳收益,预计年增收6万元。

    田海斌掰着指头细数:“这是从粪堆里淘出了‘绿金子’,生态包袱变成了生态财富!”

    ■ “绿电+”让村民增收、乡村添活力

    高大的风力发电桩,在田垄上整齐排列。田间智慧大棚边,设有一排共享充电桩。

    68岁的村民陈传友说,在大棚里使用农机耕种时,只要用手机扫码充值,就可以让手头的农具用上“绿电”。

    “充电桩就建在果园边,游客采摘水果、休闲游玩时,顺便给车辆充电,太方便了!”果园老板陶玉萍高兴地说。

    这些采摘园,如今成了热门的“新能源研学科普基地”,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体验。

    能发电的凉亭、会充电的桌椅、会转动的七彩风车树、会“讲课”的光伏步道……新能源不仅让村民增收,更给乡村带来新活力。

    东风社区书记管琳曦站在村口,语气坚定:“这‘绿电+’的路子,让当年围垦拓荒的精神在新时代也能发光发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豫迁村的实践,正在成为武汉乃至湖北探索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