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维修方案经过专业论证,资金使用获三分之二业主同意,现在关键是要把监督执行落到实处。”10月29日,在武汉经开区金域蓝湾社区“HOME议事厅”内,社区党委代表、业委会代表、物业负责人、居民代表围坐一堂,认真商讨活动中心穹顶漏水维修方案。
这个看似普通的议事场景,背后凝结着社区党委几年来的不懈努力——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各方能够坐在一起共商共议,社区党委用党建引领这把“金钥匙”,成功破解了大型社区的治理困局。
■ 废旧水池变休闲广场
党建引领社区改造破冰前行
金域蓝湾社区成立于2016年11月,现有居民7766户,常住人口18000余人,包含209名外籍居民。
上午10时,金域蓝湾社区休闲广场上热闹非凡。老人们身着红白运动服随乐起舞,居民在新石凳上闲话家常,孩子在活动区追逐嬉戏。这幅和谐画面,与5年前6个破旧不堪的景观水池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改造前是个水池,不仅水循环系统损坏,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社区居民李凌回忆道。当时,十几个热心居民自发在小区中央的凉亭里商议,联名写下了改造建议书。
社区党委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决定将这个天然的民意聚集地打造成为党建引领的治理平台。然而,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部分居民对改造持怀疑态度:“之前反映过多次都没解决,这次能行吗?”还有居民对资金使用表示担忧。
面对重重阻力,社区党委展现出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委书记邹帅带领班子成员,采取“白加黑”工作法:白天在广场现场办公,听取居民意见;晚上整理分析,研究解决方案。“那段时间,我们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邹帅回忆说。
为争取居民支持,社区党委通过线上业主大会与多途径线下动员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推进。党委成员分包楼栋答疑解惑,更有老党员主动在广场宣讲方案。最终,征询工作得到了超过三分之二业主的同意,为项目落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经过两个月的持续努力,原拟定的三个方案中“将破旧的水池改造成700平方米的平整广场”的方案最终获得大多数业主的同意,居民们终于有了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
“这个成功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党组织坚强有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邹帅说。在此基础上,社区党委正式将凉亭挂牌为“HOME议事厅”,建立起“党委引领、多方参与、民主决策”的常态化议事机制。
■ 千余“社区合伙人”解民忧
党员带头显担当
休闲广场改造的成功,让社区党委看到了党建引领的巨大能量。然而,面对近两万名居民,如何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建立一套机制”的跨越,成为摆在党委面前的新课题。
经过深入调研,社区党委创新推出“社区合伙人”制度,通过“张榜—揭榜—评榜”机制,将分散的社区资源凝聚成治理合力。但制度推行之初,依然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最初几个月,主动‘揭榜’的居民寥寥无几。”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朱熙坦言。为了打破僵局,党委班子成员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他们像“星探”一样,主动寻找社区里的能人志士;另一方面,精心设计服务项目,让居民“有意愿参与、有能力做好”。
关键时刻,党员群体挺身而出,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复坤集团董事长盛祝云作为一名党员,率先揭榜,并组织40户家庭免费参与航空基地研学活动。“社区党委同志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了我,作为一名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盛祝云说。
在党员带头示范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合伙人队伍。社区党委趁热打铁,不仅建立起“月度例会、季度交流、年度表彰”的工作机制,确保制度健康运行;还组织开展了亲子烘焙、科技模型、全民运动会等各类活动100余场。居民们在活动中从陌生到熟悉,邻里关系更加融洽,矛盾纠纷也显著减少。
令人欣喜的是,曾经持观望态度的居民,现在主动要求加入,其中还包含三位外籍居民。武汉长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教师詹姆斯道出了很多合伙人的心声:“是社区党委的真诚和专业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愿意为家园建设出一份力。”
截至目前,金域蓝湾“社区合伙人”已发展至405人,党员占比近80%。今年初,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社区党委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区域性党建新格局,成功带动周边四个社区联动发展,累计培育1120位“社区合伙人”,共同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63件,实现了从“社区合伙人”到“片区合伙人”的跨越。
办公室墙上,“全省基层治理好支部”的牌匾熠熠生辉,默默见证着这个团队为民服务的初心与担当。“党建引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彰显组织力量,在服务居民中践行初心使命。”邹帅这番话,道出了金域蓝湾社区华丽蝶变的核心密码。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