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蒋太旭 李英波 余康庭 通讯员刘志耀)今秋,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刘小丫家庭农场遭遇“冰火两重天”:700亩水稻因虫害减产三成,预计亏损十余万元;而大棚内,历经8年驯化的7000余株凤梨首次规模化丰收,亩均纯利超5万元,成功弥补水稻损失,展现出现代家庭农场抗风险能力的无限潜力。
“眼看丰收在望,稻飞虱一来,几天就毁了。”10月31日,57岁的农场主刘翠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仍难掩痛心,“今年因为天气原因,水稻收割晚了一周左右,以为没太大关系,就没有按农技员的建议进行防虫害飞防,没想到,到了嘴边的粮食就遭受了损失。多年未遇见虫害,是我们大意了。”原本亩产预计超1600斤的水稻,实际不到1200斤,而且因为抢收时天气不好,刘翠娥不得不以湿谷出售,减产叠加湿谷粮价走低,让这片土地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然而,挫败并未让这位女农场主低头。水稻收割刚一结束,她便组织人手抢播油菜,积极挽回损失。真正让刘翠娥安心的“王牌”,藏在不远处的大棚里——7000余株金黄饱满的凤梨正迎来首次规模化丰收。
这抹金色的希望来之不易。8年前从湛江引进种苗后,刘翠娥经历了3年不开花的技术瓶颈。她没有认输,通过不断摸索,最终攻克了水土适应与精准催花等核心技术,将挂果周期成功从3年缩短至一年半。如今,这些亩产高达8000斤的凤梨,地头采摘价达每斤25元,成为农场发展的“黄金产业”。
“在风险中多元布局,在挫折中坚持创新。”刘翠娥将自己的经营策略总结为“逆境经济学”,“农业就是这脾气,你扛住了,它就拿你没办法。”
据了解,刘翠娥的家庭农场已创办逾十年,其间曾多次遭遇困境,如今,农场年销售收入超1500万元,并通过技术指导和种苗支持,带动300多户村民共同发展。刘翠娥说,她的目标很明确:“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把产业做大,那才叫真的富裕。”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