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出土于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史前混凝土”在汉露真容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史前混凝土”——红烧土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展出。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黄丽娟 通讯员盖伟涛)首次在国内展出的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古建筑时收集的16件珍藏样本、屈家岭遗址出土的被誉为“史前混凝土”的红烧土、破解《营造法式》彩画密码的五彩遍装斗拱模型……11月4日,位于武汉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古代建筑展厅以全新面貌对外开放,带领观众开启一场跨越7000年的建筑技艺探索之旅。

    升级后的展览以“源于自然 土木华章”为主题,共分为“构”“筑”“跨”“耸”“宜”5个部分,通过文物、模型、互动多媒体、沉浸式装置等展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突出成就。展览保留了部分原有古建筑缩尺模型,包括应县木塔、嵩岳寺塔、佛光寺文殊殿、灵谷寺无梁殿等,它们在全新展陈空间里观感更优。在沉浸式观影区和多媒体互动区,观众可以解锁“样式雷”家族发展历程,了解凝结于中国古建筑中的世界观和礼制规范。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大型中心聚落,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规整的环壕设施、高超的建筑工艺、独具特色的“壕堰式”聚落和水利工程同样引人注目。此次,屈家岭遗址出土的被誉为“史前混凝土”的红烧土也在展陈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展品中,汉千秋万代印文砖、明黄绿琉璃斗拱、开封开宝寺塔坐佛酱色釉面砖等16件文物是首次走出清华大学、来到武汉展出。长江日报记者透过展柜看到,黄釉、绿釉琉璃滴水上的浅浮雕云龙纹姿态灵动,莲花纹瓦当、鬼瓦等文物雕饰精妙。中国营造学社题写的5件古建筑残片分别清晰地标有“汉长安城西南角墙头上”等字样,展现了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古建筑的足迹。

    “这些文物实际上是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收集的古建筑样本,目的是未来作科学检测分析。部分残件的科学价值大于文物价值,它们携带的科学信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说,希望以中国建筑科技馆为窗口,让更多人近距离领略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投身古建筑调查保护的匠心和应用科学方法研究古建筑的追求。

    中国建筑科技馆执行馆长张祖礼表示,希望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助力弘扬工匠精神、保护各类历史建筑。

    据悉,古代建筑展厅将作为中国建筑科技馆常设展览展出,文物展期仅3个月,观众可以免费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