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工业的“气场”

    产业兴,城市旺。“十四五”时期,武汉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制造强市建设明显加速。五年来,武汉工业气场升腾,工业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科技产业融合实现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蓄足新动能、数实融合取得新成效、民营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作出重要部署,为未来五年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武汉正全力冲刺“十四五”工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筑牢工业经济“压舱石”。

    ■ 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 全部工业增加值居副省级城市第四

    近期,武汉工厂的好消息不断传出。10月18日,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集团武汉新工厂正式投产。10天后,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首批生产线启动。接下来,还有多个工厂投产排上日程,东风汽车一体化压铸工厂、光谷“先导化合物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都在冲刺投产。

    制造业必须筑牢,武汉工业经济坚决扛牢“工业挑大梁”职责使命,持续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规模壮大。

    “十四五”前四年,武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年均增速7.1%;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07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四;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四成;工业投资突破2000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1/4,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更加凸显。

    “十四五”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五年,也是武汉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制造强市战略目标的攻坚期。

    仅从工业投资指标看,武汉工业投资已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彰显出强劲的产业韧性和发展后劲。这是武汉工业经济大盘稳健前行的“风向标”——它既直观印证了产业发展的强劲韧性与深厚后劲,更清晰折射出武汉工业在制造强市战略推进中,整体向上、能级跃升的蓬勃态势。

    ■ 科技产业融合实现新突破

    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把创新搬到产业一线

    近期,武汉市星地融合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产出新成果,其研发的星载通信产品与北斗系统深度融合方案,正助力武汉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

    武汉市汽车智能驾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让“武汉智造”跻身全球车企供应链;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推动国产机床从“跟跑”向“并跑”突围。

    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以协同之力翻越“垄断岭”,接稳“产业链”,为武汉制造强市铸就坚实的创新脊梁。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内,机器人技术研究所团队正持续升级国内首个面向大型复杂构件的吸附式移动加工机器人,该技术可破解航空、能源制造“卡脖子”难题。

    该中心正聚焦武汉光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具身智能等优势产业,联合高校、龙头企业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构建“研发—中试熟化—产业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

    正是依托2家国家级、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等,武汉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医工交叉、人形机器人、北斗、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一大批在全国“数得着”“叫得响”的重大创新成果正加速转化应用。

    ■ 产业转型升级蓄足新动能

    人工智能、绿色船舶等产业规模年均两位数增长

    10月28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科创板,一开盘总市值冲上300亿元。这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武汉生物医药产业的信心。

    武汉提出,要加快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

    生物医药只是武汉向“新”求动能的一个赛道。“十四五”时期,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绿色船舶等产业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其中,软件业务收入增速在14座软件名城中稳居第一。

    目前,武汉将绿色智能船舶发展纳入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内容,全国超过80%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出自武汉;武汉已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00余家,在用的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60余个……

    “十四五”时期,光电子信息、“武襄十随”汽车两大产业集群,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6个主导产业规模过千亿元。

    传统产业逐“绿”向“智”,技改占比达到50%,获批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培育国家绿色工厂82家、绿色供应链企业5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

    新兴产业聚势崛起,同时,未来产业布局生根,脑机接口、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13个细分领域加快建设,培育“未来之鹰”企业60家。

    ■ 数实融合取得新成效

    领航级工厂全国第一,卓越级智能工厂成群崛起

    近日,全国首批15家领航级智能工厂发布,武汉长飞、京东方两家工厂成功入围,从数量上看,武汉与上海市并列第一。据了解,领航级智能工厂代表全国制造业智能化的最高水平。同时,今年,武汉5家单位获批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

    在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数字工厂在光缆行业实现了“第一个全面规划实施”多个行业第一,将订单到交付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字化重构;在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的工厂,关键设备实现100%自动化,并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十四五”时期,武汉数字化转型全国领先,建成1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3家数字领航企业、2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系列国家级数字化平台。大唐互联科技(武汉)有限公司DTiip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湖北省本土培育的首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湖北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的东智工业应用智能平台是我国唯一源自半导体制造业的国家级“双跨”平台。

    武汉还探索实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武汉路径”,成功举办四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经验获全国推广。算力规模突破5300P,形成“通用+智能+超算”多元供给体系。同时,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培育垂直行业模型超40个,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速应用。

    ■ 民营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

    年增加值首破万亿元

    10月17日,2025年武汉企业100强名单发布,入围的民营企业共有50家,数量创历史新高。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活力的重要指标,在武汉经济中的分量也愈来愈重。

    武汉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17万户、较“十三五”末翻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4%,较“十三五”末提高8.1个百分点。

    近年来,武汉市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城市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升级提能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实施“七万工程”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力推“耐心资本”落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启动全国首个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赋能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当下的武汉民营经济正以“主力军”姿态,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武汉实施种苗培育工程,本地“根企业”金字招牌更响亮,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70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83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2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净增752家、371家、12家。

    武汉市经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全力以赴打好工业“十四五”收官战,同步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全市经信系统将扛牢武汉产业发展的使命,从“硬”“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场地平整)的基建思维向“软”“三通一平”(通数据、通算力、通模型,中试平台)的AI思维转变,培养更多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T”型干部,锻造更多素质过硬、本领高强、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产业尖兵”,为我市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本版撰文:谷雨 武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