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创新引擎轰鸣 产业雨林繁茂 人文科技交融

中国光谷:点亮支点之“光”

    光谷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模块研发生产基地,图为华工正源工程师仔细检查光模块样品。

    企业供图

    光谷已形成完整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生态。

    张希祉 摄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外景鸟瞰。

    光谷超越了传统产业新区的范畴,成为一座科技与人情交融的理想之城。

    10月26日,洪山文体中心终场哨响。东湖高新区代表队主场以2:1逆转江岸区队,凭借七连胜提前锁定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城区组冠军。球员郑誉江梅开二度,再次成为“关键先生”。中国光谷——这个全国唯一以“光”命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以同样的拼搏姿态,在科技和产业的赛场上不断上演“光谷式逆转”,在支点建设中担当作为,向“世界光谷”加速进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殷殷嘱托,犹在耳畔;灼灼期许,照亮征途。一年来,从热血赛场到科研现场,从高校实验室到企业生产线,这座“追光之城”以创新为笔、以融合为墨,在拼搏与协同中,不仅交出一份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光谷答卷,更绘就一幅200万光谷人安居乐业的温暖图景。

    在这片518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上,科创聚变与产城融合相互赋能,宏大叙事与细微幸福同频共振,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乐章。

    ■ 在光谷

    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

    而是从源头到应用的合力共舞

    10月28日,禾元生物登陆科创板,成为重组人白蛋白第一股。这家深耕“稻米造血”技术20年的光谷企业,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科研的目的是不断造福人民,这条路无穷尽。”禾元生物创始人杨代常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光谷创新者的心声。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于今年7月获批上市,让曾经完全依赖血浆提取、近七成需要进口的“黄金救命药”走上了国产化道路。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光谷的创新脉搏始终强劲而务实。

    今年6月揭牌的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仿佛是一所人形机器人“学校”。在这里,上百台机器人在23个高仿真场景中学习叠衣、整理等生活技能。“一想到我训练的人形机器人未来会在某家企业‘上班’,就感到自豪!”年轻的训练师笑容满面。

    作为目前全国面积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这里每年可采集超百万条环境交互数据,为人形机器人的成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

    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走出的紫东太初大模型已从1.0迭代升级至4.0,实现了从“被动分析”到“主动思考”的跨越。“这也意味着大模型能真正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说。

    截至目前,以紫东太初大模型为基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构建超过60个垂直领域模型,赋能超百个实际业务场景。

    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产业、服务于人,成为光谷创新者共同的选择。以“中国激光第一股”著称的华工科技,将目光投向绿色农业,推出“农夫”“神农”两大系列AI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用“激光+AI+机器人”的创新组合破解农业生产难题。

    湖北珞珈实验室攻克的北斗星地协同广域精密定位关键技术,服务全国1.8万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并为川藏线等重大工程提供沉降监测网络,实现了毫米级的精准监测。

    在与人密切相关的脑机接口、精准医疗等领域,光谷成果频出:衷华脑机65536通道植入式芯片达国际领先水平;艾米森推出全球首款肝癌甲基化检测试剂;兰丁智能的AI诊断系统让早期宫颈癌无处遁形。

    如今的光谷,已汇聚近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上市公司。8座大科学装置、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湖北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此扎根,形成了一片滋养创新的丰沃土壤,一批“全球领先”“全国首创”“填补空白”破土而出。

    从稻米中提取救命药,到训练机器人服务人类生活;从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到底层技术突破创新边界。在光谷,每一份创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科技的价值不在纸上,而在它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这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正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生动的体现。

    ■ 在光谷

    产业不是单个企业的一枝独秀

    更是整座雨林的繁茂共生

    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一棵“科创之树”的模型恰如光谷创新生态的鲜活写照:其根系深扎于协同创新的沃土,枝干交错延伸至千行百业。这里的高质量发展从不依靠单打独斗,而是通过“生态共建”织就产业雨林。

    “在这里,我们能精准把脉产业需求,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武创院精准外科与微创器械研究所所长王博说。以武创院为中心,一公里内集聚了医疗器械检验所、药监部门和医院,形成从检测、临床到注册的全流程协同网络,极大提升了转化效率。

    与武创院一路之隔的光谷生物城,作为光谷崛起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汇聚了4200余家大健康企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五。从禾元生物上市到滨会生物、艾米森冲刺港交所,构成了梯队有序、协同发展的产业军团。

    因“光”而生、聚“光”成谷。从武汉邮科院的一根“玻璃细丝”起步,如今光谷已生长出以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千亿级产业为主导的“5+2”产业体系,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

    这片创新沃土不断上演传奇。去年揭牌投运的鸿蒙生态(武汉)创新中心,仅用10个月就跃升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鸿蒙创新中心。在这里,超300名技术人员构建起适配认证、人才培养、生态推广的闭环服务体系,推动烽火通信、高德智感等企业产品完成生态适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即连即用”。

    “生态建设难,但它决定操作系统的成败。”鸿蒙生态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金彪说,武汉的鼎力支持让鸿蒙生态在此快速扎根。

    产业生态的完善吸引更多龙头企业深耕布局。华工正源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暨出口基地顺利投产,预计全面达产后每年将交付超4000万只光模块;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的投产,使小米在汉形成“全球总部+实验中心+智能工厂”的战略布局;毗邻小米武汉科技园,金山武汉总部新园区开园,小米、金山在汉人数突破9000人,正加速向“万人研发中心”目标迈进。

    在光谷,生态共建的理念正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安扬激光的飞秒激光器用在了天马微电子的生产线上,关键指标上实现超越;华工科技联合九峰山实验室等9家单位推出的半导体激光装备,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全国产化;长飞公司牵头的光纤光缆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突破了高纯石英管材技术垄断。“‘企业出题、联合答题’的机制让创新直抵生产一线。”长飞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协同的边界仍在不断拓展。湖北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汇聚医院、高校与企业资源;传感器产业联盟内45家企业共享设备、共担风险,成就了温度传感器全球市场份额70%的佳绩;九峰山实验室牵引30余家企业扎堆光谷,带动产值超百亿元。

    “创新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大家协同的过程,单打独斗很难成功。”恰如人福医药创新药研究院院长张学军所说,从武创院的创新闭环到鸿蒙的生态共建,从联合实验室的技术攻坚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光谷正以独特的“协同基因”,让每一颗创新种子都在这片产业雨林中长成参天大树。

    ■ 在光谷

    文化不是工作之外的零星点缀

    而是理想生活的完整表达

    金秋时节,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内,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青年艺术家们正在第十七届国际大学生暨青年艺术博览会上交流创意。组委会工作人员陈静勇说:“光谷是年轻人的天地,我们希望在这里共创属于未来的文化空间。”

    几乎同一时刻,绿茵场上传来捷报:经历数月鏖战的东湖高新区代表队,以七连胜提前锁定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冠军。“用造芯片的精神踢足球”,场边的这句标语,道出了光谷的独特品格。在这里,严谨的创新精神与蓬勃的生活热情完美融合。

    这种融合正以更宏阔的尺度展开。以国家存储器基地为圆心,光谷存储器产业创新街区已吸引60余家产业链企业落户,全力打造千亿级国际化产业创新街区。不远处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创新街区也在加速建设,让初创企业实现“拎包入驻”。

    两大街区不仅布局完整产业链条,更将人才公寓、城市书房、运动中心等配套设施融入“十五分钟便利生活圈”,让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从理念照进现实。

    走过37年发展历程的光谷,早已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更是无数“追光者”安身立命的家园。

    夜幕降临,光谷书房温暖的灯光下坐满了阅读的年轻人。黄龙山社区的“蚓窍诗社”里,年轻的程序员们正在推敲诗句的平仄。生态大走廊旁的智能社会体验馆内,孩子们头戴VR设备穿越时空,窗外“光子号”空轨正划破夜空。

    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故事尤为打动人心。抖音歌手李芬芬用真诚的歌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陪诊师周登登组建“医路有我”志愿服务队,为特殊群体提供超千次公益陪诊。武汉星河室内合唱团的成员们来自各行各业,用多元声部演绎着城市的温度。

    62个免费运动场与65个科技文旅点位在这里交织成网。国庆假期,花车大巡游的欢声笑语与商业街区的人潮涌动相映成趣。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以“一站式”服务让创意快速落地,武汉网球公开赛的欢呼声与社区足球赛的呐喊声彼此呼应,共同奏响着城市的活力乐章。

    科技的真谛,终将回归于人。在光谷,文化从来不是创新的点缀,而是其最深邃的归宿。当人形机器人与舞者共演人机协奏,当海归博士与宝妈同享一片星空,光谷便超越了传统产业新区的范畴,成为一座科技与人情交融的理想之城。

    这里最动人的风景,不是林立的高楼或先进的实验室,而是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都能被这片土地悉心呵护各自的梦想。正如球场上每一次精彩的破门都非偶然,光谷的每一次突破,既源于创新生态的持续滋养,也得益于产业共同体的协同发力。

    在这里,每一个“关键先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赛场,每一次“逆转胜利”都在为这座“追光之城”写下新的注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最终指向同一个目标: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一位“追光者”在此找到归属感、成就感与幸福感,真正抵达心中的“诗与远方”。

    本版撰文: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