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轻机产业基地全面封顶,先导化合物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进入投产冲刺,奇宏光电、光至科技、宏茂微等项目稳步建设……在东湖综保区,一批重点项目正以“加速度”推进,展现出一幅生动的产业发展图景。
重大项目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作为湖北首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和武汉自贸片区核心开放平台,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东湖综保区)正以扎实的项目建设驱动新质生产力成长,助力湖北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助推武汉打造“五个中心”、昂起“支点龙头”。
■ 链式集聚强生态:从“关键拼图”到“产业雨林”
初冬时节,无人机俯瞰东湖综保区,一座计划投资120亿元的超级工厂已显峥嵘。作为填补光谷半导体上游材料空白的关键拼图,先导化合物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自2024年3月签约后,仅用4个月实现实质开工,如今主体建筑全面封顶,进入装修阶段,计划年底部分投产。
“项目体量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实属不易。”项目负责人熊威感慨。这一“光谷速度”得益于创新的服务机制:东湖综保区突破“先招商后开工”传统模式,推行招商与建设并行,服务专员深夜协调办证成为常态。
先导科技集团作为全球稀散金属行业领军者,是国内首家实现8英寸砷化镓衬底、6英寸磷化铟衬底量产的企业,砷化镓出货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球前三。项目投产后,将年产数十万片高端化合物半导体衬底材料,有效补强本地芯片产业链上游短板。
以先导化合物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为代表,东湖综保区在5.41平方公里范围内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上游,先导等专注关键材料;中游,光迅科技、中信科移动、长进光子、光至科技串联光芯片核心环节;下游,京山轻机、合智数能衔接终端应用。“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布局,让创新要素在最小空间内实现最优配置。
这片产业雨林中,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聚焦光伏组件制造、数码印刷等核心赛道,京山轻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从开工到封顶仅用4个月。这家过去5年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将借此新基地整合全球产业资源。
光至科技同样加速布局,位于东湖综保区的全球总部及先进光源研发生产基地已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年底封顶,力争明年投产。
自2018年扎根光谷以来,这家专注于服务精密制造先进光源研发与生产的公司近3年复合增长率超50%,产品已出口至欧美、韩国、印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小学’毕业,正迈向‘初中’阶段。”董事长黄志华说。
放眼东湖综保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竞逐光模块,光迅科技高端光电子器件基地产能持续攀升;深耕半导体测试,普赛斯高端光电芯片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顺利投产;锚定高端医疗器械,视博医疗集团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稳健运营。一家家创新企业如枝条奋力生长,根系已在园区土壤中紧密交织。
目前,东湖综保区已集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小企业协同共生、融合发展,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基底。
■ 精准服务破难题:“靠前+定制+压茬”三式联动
从国产替代走向行业领先,长进光子正冲刺科创板。这家扎根于光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凭借特种光纤技术的突破,成为光电子产业链上游材料国产化的重要力量。
毗邻光谷生态大走廊,长进光子高性能特种光纤研发制造基地已实现封顶,年底有望竣工。为推动项目早投产,东湖综保区靠前服务,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助力企业一次性取得“五证”,较原计划提前近三个月。
长进光子项目的快速推进,是园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如今,园区项目从申报到开工周期由三个月压缩至一个月。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一套“靠前式、定制化、压茬式”的服务体系在支撑。
园区坚持“服务走在需求前”,主动响应企业关键诉求。面对奇宏光电因订单面临的紧迫工期,东湖综保区服务团队提前介入,协调规划部门实施“一调一报”机制,将两栋厂房的调规手续同步报送、一次审批,大幅节约时间。针对厂房设计中的生态退距和地质溶洞问题,团队多次上门联合设计单位现场研判,协助企业快速优化方案、完成报批。
“一企一策”的定制服务,精准匹配行业特性。为保障区内高端存储芯片封装测试项目的顺利试产,东湖综保区针对集成电路企业对稳定电力与高标准洁净环境的特殊需求,提供全流程保障。通过并联审批推动施工提前进场,专班解决电力增容问题,创新采用专线供电方案节省成本。同时对接本地供应链资源,缩短关键设备到货周期。
为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园区打破传统串联审批模式,实行“压茬式”推进。通过“一对一”全程帮办,协同多部门并联处理供地、报规、报建等手续,同步引导企业提前开展设计、地勘等准备工作,显著压缩项目启动周期,推动一批重点项目按期开工。
“从企业急难愁盼出发,以精准务实的服务破解制度性瓶颈,以实际行动诠释‘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东湖综保区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这套“靠前+定制+压茬”的服务体系正持续释放引力。诺科动力武汉研发生产基地顺利落户,安伯格技术(武汉)从落户到完成瑞士业务向光谷迁移仅用时三个月。“光谷高效的办事效率和深厚的科创实力,坚定了我们的选择。”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 制度创新促开放: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
一双海外新款运动鞋,从东湖综合保税区发出,最快半天就能送达武汉消费者手中。“这比‘海淘’快了近十天,还不用担心假货。”消费者的感慨,正是东湖综保区以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开放的生动写照。
2013年,东湖综保区在光谷封关运营。面对不临空、不临港的区位短板,这片土地始终以开放为导向,用创新打通对外通道。12年间,曾经的“内陆腹地”已跃升为湖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在得物武汉保税仓内,“每一次又快又准的到达,都只因有你!”的标语格外醒目。这家跨境电商头部企业落子东湖综保区不足一年,累计发货已突破百万单。超200个国际品牌经过得物武汉保税仓直达中部市场,“开放前沿”的成果变得触手可及。
面对跨境电商退货难题,园区联手武昌海关创新设立湖北首家标准化大型退货仓,将企业“通关、销售、退货”的全链条服务转移至东湖综保区内,打通跨境电商退货“最后一公里”,在优化跨境电商服务生态、提升消费者体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武昌海关建立“一对一”企业协调员机制,开展政策辅导,优化退货流程。
“重大项目不仅要‘引进来’,更要‘服务好’。”武昌海关综保区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截至目前,退货仓累计处理退货19万件,平均处理时间从7天压缩至1.5天,有效帮助企业节约区外仓储、运输等费用,大幅压缩退货商品周转时间,满足消费者“放心买、随心退”的购物习惯,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满意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制度创新持续释放红利。全国首创的“先出区、后报关”模式将进口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15小时以内;“保税物流触发申报”把录入环节从6—8次精简至1次;区港联动功能开辟保税区与港区直达通道,大幅提升通关效率。
为进一步打通开放通道,东湖综保区创新打造全国首个网状驳运型航空前置货站,将国际口岸服务延伸至光谷产业腹地,通过“一站式”完成报关、安检等手续,创新“海关+安检”双前置模式和“一机双审”审图模式,将口岸功能“前移”,为货物运转提供智能、高效的通关环境,实现出口货物“抵站即登机”,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空中出海口”。
以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为突破,东湖综保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数据显示:2024年,东湖综保区进出口总值突破800亿元,累计进出口总值突破7000亿元,成为湖北唯一获评“双A类”的综保区,在全国排名跃升14位。
开放环境助推企业扬帆出海。光迅科技的光模块远销全球30多国;恩达通公司九成产品销往北美;创现科技的扫地机器人走进40国市场;华引芯产品跻身全球显示面板龙头供应链。在这里,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了从“本土制造”到“全球供应”的跨越。
12年来,东湖综保区以链式集聚育生态、精准服务破难题、制度创新畅通道,推动项目落地生根、产业聚链成林,完成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深刻转型。实践证明:以项目促开放、以开放育产业,内陆同样能构筑起联通内外、辐射全球的开放新高地。
本版撰文:李知 吴巧琼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