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东风汽车智能化首席科学家、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主理人陈涛:

锚定国家战略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落地

    长江日报:作为清华大学培养的“国家队”科研人才,您为何选择一毕业就扎根东风?这与国家战略有何深层呼应?

    陈涛:在清华的学习时光,我接受的不仅是基础研究学习,更有“产业报国”的使命感。20世纪初,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市场换技术”的困局,东风启动自主品牌研发工作时,我主动请缨加入首款车型S30的攻坚任务。这不仅是个人技术方向的选择,更是作为共产党员对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义无反顾的响应。

    从牵头研发首款自主动力总成产品,到如今统筹推进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我亲历了“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突破汽车核心软硬件”战略的落地进程。正如当年死磕S30动力系统,今天我们锚定固态电池、车规级AI大模型等“卡脖子”领域,核心目标就是推动自主品牌从“跟跑”转向“领跑”。 

    长江日报:智能网联技术迭代周期从10年缩短至两三年,联合实验室如何支撑?

    陈涛:这背后是国家战略与企业使命的同频共振。“十五五”规划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们实验室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实践载体。

    技术普惠化已重塑研发逻辑。过去,客户更关注技术的“可靠成熟”;现在,客户会主动聚焦并追问“智驾水平”。

    实验室的核心工作就是“把技术的时间提前”,通过“场景开发—工程化应用—技术预研”的全流程推进,以及5到10年的技术论证,开展前置工作。待关键时间节点到来,便集中加大研发投入。例如,对固态电池的提前战略布局,对技术迭代尤为重要。

    从传统动力到新能源,再到智能化与人工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迭代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实验室正在深化与高校的合作,推动更多理论研究成果及应用技术,快速与汽车相关场景深度结合。在生态伙伴合作方面,我们聚焦整合伙伴的技术强项与汽车实际场景,融合应用以打造新型应用场景。例如,文本、数据等方面大模型的技术优势可以用在汽车研发的数据处理和流程优化。通过校企合作加速理论向应用转化,实现技术牵引与场景共创的双重目标。 

    长江日报:构建“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实验室在人才机制上有何突破?

    陈涛:随着专业需求的提升,实验室围绕人才建设构建了多个闭环机制。我们通过实验室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在与高校、主机厂联合攻关过程中,高校既能深入参与课题研究,也能充分了解企业研发环节,助力毕业生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汽车产业涉及的专业跨度非常大。而东风在车端应用领域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基于此,我们与合作企业开展联合引进培养,能更快地缩短从技术到产业的距离。这些人才承担项目时,均有明确的对应责权,也有专门的团队。在激励和管理层面,我们有公司层面和团队层面两级激励机制,高效运行“揭榜挂帅”机制,团队的整体管理、考核,会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匹配对应的投入回报机制。当前实验室已形成跨领域联合团队的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了“攻关一线有组织,创新前线有堡垒”。

    长江日报:面对汽车从“出行工具”向“生活载体”的质变,联合实验室如何定义未来?

    陈涛:汽车产业的属性已经改变了模式,其定位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出行工具,而是升级为多元的生活载体。

    随着应用场景的无限扩展,机械类、电子类、消费类、娱乐类等各类产品功能,均可以在汽车场景中实现呈现。这一趋势下,技术创新的边界持续拓宽,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从传统的动力机械领域,延伸到聚焦座舱健康的医学设计、优化音响效果的艺术调音等,人才需求已形成包罗万象的拓展格局。针对这一变化,实验室正以创新思维推动实践,通过构建万物互联的生态合作体系,与各类联合体开展相互赋能,共同探索汽车作为“生活载体”的未来形态。

    本版撰文:陈洁 武科宣 顾盛炜 周凯龙 王雪勤 图/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