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华工科技园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一间办公室里,中科凡语(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玉熟练地展示“飞译”平台的强大功能。一份复杂的中文WORD文档导入系统,瞬间被精准翻译成外文,并保持原有格式导出;一份PDF文件,同样被轻易“降服”,实现了多语种、多格式文档的实时在线翻译。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而语言智能被誉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是我们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周玉,这位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转型而来的企业家,笃定地说道。
■ 一颗“明珠”,照亮应用蓝海
自然语言处理(NLP),这门让机器理解、处理人类语言的技术,是AI领域公认的“硬骨头”。“视觉和听觉更偏向感知,语言文字则复杂得多,蕴含深层的语义和情感。”周玉解释道,“正因其难,一旦突破,应用前景无比广阔。”
中科凡语,这颗孵化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扎根湖北武汉的创新种子,正是瞄准了这片蓝海。成立5年来,它已成长为国内NLP领域的领跑者。
10月19日,在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上,中科凡语发布的政务领域原创预训练大语言模型——“智策大模型”备受关注。它能快速汇总、解读、分析海量政策文件,自动生成专业报告,让政务决策更科学高效。
“这就像是给政府部门配备了一位不知疲倦的政策专家。”周玉介绍,该模型刚通过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已深度服务全国超100家政府机构与大型企业。
从实验室的技术“深水区”到市场的广阔天地,中科凡语的脚步坚实而迅速。在航空领域,它为某国际飞机制造商智慧化分析全球的飞行日志和维修数据;在医疗领域,助力机构实现电子病历结构化处理和智能辅助诊疗;在科技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学科发展脉络……“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到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解决真问题。”周玉说。
■ 一座“桥梁”,融合产教两端
“学生们都惊呆了,还能这样来搞校对、合稿……”近日,湖北某高校徐老师在使用中科凡语的飞译平台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正是“AI+教育”在中科凡语演绎的生动一幕。
教育领域是中科凡语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中科凡语入选湖北省第四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周玉等2名高管受聘为“湖北产业教授”。走进公司,能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如何重塑教育模式。
飞译——CAT平台,可实现80余种语言的互译互通,30多个语种的图像翻译,将成熟的翻译学习方案和辅助技术以平台化方式惠及高校。它与大连外国语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百余所国内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连续4年被纳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高校联合完成100多个协同育人项目。
“通过AI高效处理信息,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方案。”公司研发人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不仅能大幅提升教学效率,还能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从共建实验室到共办学术论坛,从协同育人到成果转化,中科凡语以技术为纽带,架起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桥梁,为AI赋能教育数字化“续薪助火”。
■ 一份“标准”,护航产业向善
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规则的引领与护航。今年10月10日,《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实施。作为国内首部聚焦AI领域的知识产权标准,它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值得注意的是,中科凡语正是该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
“参与标准制定,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行业对我们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的认可。”周玉表示,这项标准如同“助推器”,能帮助中小微科创企业快速建立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向善向好发展。
这份对规则和创新的尊重,也体现在公司的发展理念中。2020年11月,凡语AI研究院成立。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中科凡语共同主办的“语言AI学术论坛”连续5年举行,汇聚了100多名高级专家和青年博士持续攻坚AI领域难题。
2021年,中科凡语“大规模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在工信部揭榜挂帅,开启大模型自研之路。中科凡语自主研发飞语大模型,并在数个垂直领域落地应用,还相继研发了智策大模型、教育大模型、法务大模型、化工大模型等。
2023年语言AI发展论坛上,凡语AI研究院发布了“智会一体机”。该产品集声纹识别、语音转写、编校同框于一身,“边听、边记、边识、边思、边写、边校”,离线运行、安全可靠,是语言AI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
■ 一片“天地”,引领数智未来
从智慧政务到智慧教育,从智慧航空到智慧医疗,中科凡语已构建起八大智慧产业链,其自主研发的飞语大模型在多个垂直领域落地生根。
回顾创业历程,周玉坦言“静”与“动”的天壤之别,“做科研要静心钻研,做企业要动态适应市场。科学家变企业家,需要突破自我认知,熟悉经营之道,更要突破技术到产品的瓶颈”。
然而,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初心。“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做最好的技术,做好用的产品,做信得过的企业。”周玉说,“‘好用’,是检验产品成功的唯一标准。”
面对“AI是否会取代人”的争论,周玉有其独到见解:“AI在存储、响应速度上有优势,但与人脑的联想、举一反三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难以比拟。AI是慢慢渗透、与人融合的过程,它将人从简单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多创造性工作。”
展望未来,周玉目光坚定,“我们将继续专注语义智能,服务类脑决策,通过系统化、产品化、市场化,为客户提供更易组装、更灵活、适应性更强的智能服务,构建多模块、广适用、高精度的底层技术平台”。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