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娜
近日,浙江新昌“林小白在基层”视频号在网络走红,让“公职人员形象创新”成为热议话题。“90后”村团支部书记林仰铎以“林小白”之名,从一板一眼的宣传员转变为“听劝式博主”,跳舞变装、换装背心、大秀肌肉,虽被网友玩梗,却也实实在在帮助农民卖掉了柿子,收获20多万粉丝。
“林小白”之后,一批“村官”有样学样,秀肌肉、拼颜值……在各路网友的支招建议下,“村官”们在视频中衣着越来越轻薄,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点赞、粉丝,如愿销售了不少家乡农产品。
“村官”替家乡代言,希望借助互联网销售农产品,过程也的确如此:乡村的柿子、甘蔗、苹果等农产品热销,转化为村民兜里实实在在的收益。
许多评论认为,这种看似“擦边”的形象转变,本质是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主动求变,为新时代公职人员形象塑造提供了有益启示。
但如果长期下去呢?视频短期内带来了流量,“秀肌肉”式宣传爆火,可能出现更多“村官”模仿,虽迎合部分网民需求,获得流量并转化为购买力,但这种购买力也许会随着下一个外形更好的“村官”出现而逐渐打折扣,不能长效发展。在此过程中,“秀肌肉”式宣传爆火背后是网民对产品本身的认可吗?部分网民点赞、购买农产品是关心产品本身吗?若不是追求品质,第二年会回购吗?若不能,怎么才能保证乡村农产品火爆的可持续性?
表面上,“村官秀肌肉”是乡村干部向流量靠拢的主动选择,其实,他们是被动的,是“眼球经济”下的无奈选择。而“村官秀肌肉”这样看上去有争议的现象,拷问的正是“眼球经济”的成色。
眼球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公众注意力不是一个好量化、能把握的“力”,就目前来看,还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常聚焦于浅层的、肤浅的内容。加上算法“用户偏好”,不断强化推送轻松、猎奇的内容,形成了“信息茧房”与“感官漩涡”。许多需要获取关注的人,不得不迎合这些偏好,向浅层化、庸俗化靠拢。
要打破这一循环,算法需要引入价值权重,将内容的公共性、知识性、启发性作为重要的推荐维度。就拿“村官”卖货来说,算法若将内容的公共性、知识性、启发性作为重要的推荐维度,让那些关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的务实内容,与“秀肌肉”一样获得流量扶持,“村官”也不必以秀肌肉去“媚浅”。
平台推送、政策监管都应有价值引领的责任,通过技术手段为深层、严肃的内容开辟“优先通道”,引导公众注意力投向更有价值的领域,既让有价值的东西更有机会被看见,也推动“注意力经济”从浅层向深层、从短期向长期、从猎奇向价值转变。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