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暖心帮扶百家企业 倾情服务万户邻里

蔡甸公共法律服务网矛盾调解成功率99.3%

    索河司法所工作人员为村民介绍升级后的公共法律服务站功能。

    □ 长江日报记者袁满 通讯员陈雯

    “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近日,在蔡甸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外来务工人员丁先生拿到6万多元伤残补助金后连声道谢。今年以来,从提供智能法律服务到暖心帮扶企业,再到邻里纠纷调解,蔡甸区司法局以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

    ■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覆盖

    家门口享受“智慧司法” 

    “熊站长,家里人对父亲留下的存款分配有严重分歧,我想起诉,诉状要找律师帮忙写吗?”秋日的午后,蔡甸区索河街道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村民陈女士焦急地咨询。 

    “别着急,智能终端就能帮您自动生成。”站长熊星引导陈女士打开武汉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在“智能法律文书”模块选择“继承纠纷起诉状”,根据系统提示的问题逐一作答,短短15分钟,一份要素齐全的民事起诉状便跃然屏上。

    家门口享受“智慧司法”的背后,是蔡甸区司法局构建的“区—街—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现已建成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个街道(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346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通过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资源,形成了上下联动、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蔡甸区持续推进平台提档升级,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5个街道工作站和2个村(社区)工作室已成功获评市级标准化实体平台,智慧司法的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 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及时雨”润泽百企

    “资金卡在公证环节,老板回不来签字,可怎么办?”今年6月,蔡甸区市民之家公证处迎来一位焦急的企业经办人。其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一笔急需的银行贷款因法人无法返汉签署合同而受阻,致使企业陷入“等米下锅”的停产危机。

    “我们一定想办法解决!”公证处立即启动“绿色通道”。3名工作人员午休加班审查抵押合同,对20多个抵押物逐个检查,同时指导企业通过授权委托方式办理公证。受理、制作、审批……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的流程仅用了两小时。王先生激动地连声道谢:“是你们救了企业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蔡甸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文杰深有感触,“必须靠前服务,变‘被动接单’为‘主动送餐’,把服务送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

    针对合同签订、劳动用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企业痛点,蔡甸区司法局开展全方位“法治体检”,创新“企业服务管家”模式,在蔡甸区市民之家、蔡甸经济开发区、中法生态城和中德产业园设4个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点,为超百家企业提供法治服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营商环境。

    ■ 调解“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基层治理增添法治新“枫”景

    “你是水电工,为什么不提醒装阀?”“包工不包料,材料不齐怎么能怪我?”今年初,蔡甸侏儒山街道的代先生委托侄儿周先生装修新房,却因未安装水阀导致新房秒变“水帘洞”,墙皮脱落,家具变形,损失惨重。

    “调解不是和稀泥,必须让各方明责服气!”司法所迅速联合派出所、律所启动“三所联调”机制。调解员顶着烈日多次上门勘验,请专业人员核定损失,并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耐心释法:周先生作为承揽人负有提示义务,代先生长期失察也需承担相应责任。

    “大家血脉相连,为这件事结怨值得吗?”调解员同时巧打“亲情牌”,细数往日情分。经三轮调解,双方最终和解:周先生免收施工费并负责维修,代先生自担部分材料费,双方握手言和。

    这起纠纷的化解,是蔡甸区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写照。目前,蔡甸区已构建起以346个村(社区)调委会为基础、11个街道调委会为主干、3个专业调委会为补充的调解网络。今年以来,蔡甸区共调解矛盾718件,成功率达99.3%,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

    “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让法治温度浸润民心。”陈文杰表示,未来将紧盯群众和企业的法律需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从“全覆盖”向“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法治建设温度,打造基层善治蔡甸模式。

    (参与采写:周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