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评论员刘功虎
武汉有一名外卖员陈伟,晚上送外卖,白天义务拔除道路上的“绊马钉”,坚持了两年多。他的视频号“外卖小哥不留名”上,记录“除钉视频”100多条,引来网友热议。
陈伟是河南人,2011年来汉。2023年送外卖途中眼见有老人被“绊马钉”绊倒,决心开始“除钉”,并为此自费购置了切割机等工具。作为新武汉人,进入城市、热爱城市、服务城市,造福来来往往的路人和车主,这位小哥值得钦佩和点赞。但更应令人深思的是,本是城市管理的“分内事”,为何需要一位外卖小哥来“跨界”解决?
一枚道钉看似微不足道,实则隐患重重。行人可能被绊倒,车辆可能因此爆胎。而陈伟“除钉”持续了两年多,也正说明这不是偶发问题。
道钉大多是市政工程的“残留物”。施工完毕,架子拆了,围挡撤了,唯独这些钉子被“遗忘”,成为潜在危险。按理,无论是施工方收尾时细心清理,还是城管部门后续巡查,都应当有人对此负责,很显然,这些单位和部门缺位了。现如今外卖小哥“路见不平拔钉子”,应该有人感到脸红。
城市治理,重在精细。一期工程从开始到结束,应有严格标准和流程,确保不留隐患。责任部门应主动排查隐患、及时处理。城市治理要“以人为本”,那就必须在做工作时替群众“多想一步”;接到投诉时要“走快一步”,看到热心市民出手要“跟进一步”,时时处处考虑到人的感受,绣花功夫才能落到实处。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