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破风者

——武创院AB面

    11月6日,武创院一楼展厅展出的新一代直线驱动人形机器人及其灵巧手。

    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郑良中 李佳

    烈风掠肩,急流撞背。当骑行速度突破每小时30公里,风阻便成为赛车手前行路上的最大羁绊。

    决胜赛场,必先有人勇担领骑之责,为团队撕开风阻的屏障。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正是这样一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破风者”。

    ■ A面“敛”,B面“张”

    11月5日,湖北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案例发布大会在武创院“武创社区”举行。这处位于裙楼一楼中庭的空间略显紧凑。

    不论是央企董事长、院士还是诺奖得主团队,均获配5分钟发布时段,整场发布会不到1小时便高效落幕,热烈氛围却丝毫不减。

    大楼内,即便是几平方米的空间,也被充分利用。B栋大楼入驻已近饱和,“大树”还要生长。

    A面是物理空间的精致紧凑、向上生长,B面是创新生态的开放驰骋、向外辐射。

    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说:“我们不仅要开展创新探索,更要打造优质生态。”

    从空中俯瞰,双塔状的武创院本部大楼形似“U”字,武创院人将这个“U”诠释为资源融合者的United(联合的)、平台搭建者的Universal(共同的)。

    一年以来,1068个预约日历记录2万人次来访足迹。在这里策源、从这里出发,武创院“拨转股”模式在武汉被广泛推广开来,武昌、洪山、江岸等区与武创院协同联动。

    ■ A面“独”,B面“众”

    武创院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研发的全球首套三高动力电池系统,11月5日亮相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案例发布大会。

    “科技成果转化本是世界难题,叠加体制机制创新突破,难度更是倍增。”李锡玲表示,武创院人最显著的特质正是勇于自我挑战。

    首个人因工程生态联合体、湖北省首个芯片制造协同设计平台等相继落地——A面,是开拓进取、勇闯创新“无人区”。

    B面,则是深度融合、汇聚发展合力。“武创院的成立,绝非新增一个国有投资平台。”李锡玲强调,聚集资源是手段,推动资源融合、催化、裂变,培育新质生产力才是核心目标,武创院要做“创新枢纽”。  

    武创院已设立100余个创新单元。政府、企业、高校、市场、金融“接力式”支持,从1到N,近1000颗“种子”项目破土成长。

    ■ A面“城”,B面“国”

    “湖北速度就是中国速度!”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奥泊(武汉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马剑鹏说,今年与武创院共建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4天即获批营业执照。“这里高效的行政效率和安心的营商环境,让团队坚信能实现世界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科创大树”下,总书记曾寄望:“我看好你们,看好中国的创新人才,也看好我们的创新体制。”

    近年来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进一步彰显全国影响力、强大带动力。

    武创院正聚焦精准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困境,武汉正探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中国正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

    A面是城市创新千帆竞发,B面是国家发展波澜壮阔。

    走在前、做表率、挑大梁。在武创院,全国首套玻璃多维存储光盘及盘库系统、首个人工智能辅助农药创制一体机等成果不断涌现……

    踞头虎山鳌,临高新大道东西主轴,武创院迎风而立、破风而行,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勇当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