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
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突围

新洲区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壮大新质生产力

长江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武汉双柳生产基地最新引进的龙门式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在焊接隔板单元件。

    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行云卫星科技园。

    近日,长江日报报道组聚焦新洲区工业投资领域,走进武汉双柳生产基地和武汉市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中心卫星数据应用技术研发项目,探寻新洲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稳健步伐。

    ■ 武汉双柳生产基地

    “智”造桥梁为产业链强链补链

    6月27日,在中交二航局(科工)有限公司武汉双柳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里,一台高不过膝盖的蓝色机器正像人的手臂一样灵活摆动,只听“滋”的一声——耀眼的弧光亮起,焊缝光滑平整。这是科工公司自行研发的便携式焊接机器手臂正在焊接工件。

    “武汉双柳生产基地专精于桥梁钢结构产品的生产制造,是中交二航局桥梁钢结构生产制造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桥梁产业链强链补链的重要使命。”双柳生产基地负责人陈龙介绍,制造基地以现代化工厂建设为目标,践行绿色生产环保理念,引进开发智能化生产设备,以数字化管理赋能,注重科技研发、技能提升,力争成为桥梁钢结构生产制造领域的示范化窗口。

    今年,双柳生产基地承建的多项工程中,最重要的是江西泰和县澄江大桥钢箱梁制作、襄阳牛首汉江特大桥钢梁制作。

    澄江大桥为空间锁面双塔自锚式悬索桥。该项目于去年10月开始厂内制作,目前正在进行最后一节总拼焊接中,计划于下个月底完成厂内制作,今年10月完成主桥合龙。“建成后,将有力促进赣江两岸统筹协同发展,为推动中部崛起再添助力。”陈龙说道。

    钢结构桥梁相较于传统混凝土结构桥梁,具有强度高、自重轻、绿色环保、施工周期短等优势。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钢结构桥梁数量占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迎来了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期和钢结构桥梁等绿色交通基础建设大力推广期。

    作为传统型制造企业,武汉双柳生产基地正抢抓战略机遇,快速完成从密集型人力投入生产模式到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模式的转变。

    “生产基地将持续强化数字赋能。”陈龙介绍,依托自有的钢结构智能制造云平台进行生产管理,集成各个环节,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增强核心竞争力。

    此外,生产基地将提出适用于企业自身的智能化建设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研发智能焊接设备,在焊接工艺及架设工艺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力争实现桥梁安装现场钢梁对接焊缝一键启动式焊接,进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

    长江日报报道组注意到,武汉双柳生产基地正加速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 建设中部地区最大、最全、最好的

    卫星数据汇聚平台

    商业航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湖北省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4月,武汉市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中心卫星数据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依托武汉市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建设。

    据悉,该项目由创新中心牵头单位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由牵头单位落实卫星数据应用研发基础设施条件,为创新中心“政产学研金”协同共建奠定基础,开展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形成卫星数据应用领域育成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基地。

    今年以来,项目依托已建成的行云卫星科技园持续建设,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及软硬件购置等方式,加快形成满足平台运行的基础技术与研发管理团队。

    经过今年的基础建设,目前平台框架已建成,平台基础功能已初步实现并能部分开展商用,组建了满足平台运行的基础技术与研发管理团队,并在全国首创实现“通导遥”卫星数据一体化服务。

    平台汇聚了各种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空基数据、地面数据等数据资源,累计接入卫星80余颗,具备了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应用的服务能力。“平台立足武汉、辐射周边,能够为各政企客户提供详细、准确的空间信息支撑。”行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平台的卫星数据统筹管理作用,统筹省内政府各业务层面需求,实现卫星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的统一交付。

    据悉,该项目今年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数据算力、卫星数据源投入,同步持续开展技术团队建设与技能提升,形成若干应用场景成熟化、规模化建设与市场应用,形成若干个技术成果。

    “经过2023—2024年初步建设,基于当前投入的平台运行保障基础设施及自主开发平台,已接入国内外卫星数据资源,包含长光卫星、欧比特、高分卫星等。”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卫星数据资源已支撑平台开展前期应用场景搭建数据接入条件,已初步搭建了智慧农业、智慧水务、城市治理、智慧交通、地灾监测等应用场景并已与相关单位签订了服务协议。

    长江日报报道组了解到,项目计划明年12月建设完成。

    谈及武汉市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中心卫星数据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的意义,该负责人表示,一是将建设中部地区最大、最全、最好的卫星数据汇聚平台;二是建设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公共行业需求统筹公共平台;三是建设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资源聚集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四是建设产业引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先进技术平台;五是建设引资引智、生态融合、优势企业共建共享样板区。

    “充分发挥对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引资、引流、引智’核心作用,培育千亿产值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推进基地加速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他期待地说。

    撰文:李昕宇 王若玺  统筹:武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