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莎琳德

陈洁 科普作家,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著有《山河判断笔尖头》《何以科学家》等。
□ 陈洁
从照片看,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子,面部线条柔和而圆润。她出身高门,是伦敦银行家的孩子,从小在仆人的簇拥下长大,受着最良好的教育,26岁博士毕业,会讲流利的法语,还会自己设计衣服。她的同事和学生都盛赞她严谨、果敢、刚毅、雷厉风行,工作之余又幽默、热情、合群。她是工业化学领域公认的权威,墓碑上刻着“DNA分子结构研究的先驱”。
但事实比这些简单描述要复杂很多。首先,在某些传记里,她被描述为古怪、不友好,作风强硬粗暴,不擅合作,不喜闲聊,没有女人味。其次,她与DNA螺旋结构发明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先驱”那么简单。
作为女人,罗莎琳德终身未婚;作为科学家,她终身没有找到工作伙伴,一直孤军奋战到死。
当时抢着研究DNA的有三拨人。
一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沃森和克里克。二是美国的鲍林,他提出了DNA三链模型的猜想,后来却因投身社会政治活动和宣传维生素C的功效,疏于相关科研,半途而废。三是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实验室,主要有罗莎琳德和维尔金斯。
罗莎琳德曾经是全世界唯一全职研究DNA的科学家,而且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她的合作者维尔金斯则善于分析数据,缜密严谨,非常敏感。他俩本是极好的互补性合作伙伴,也最有希望获得最后的成功。
事实却是,外向干脆、口齿伶俐的罗莎琳德让内向的维尔金斯感到紧张害怕,罗莎琳德也不喜欢维尔金斯的羞涩、被动、优柔寡断。
那个时候,女性科学家仍然受到很大程度的歧视,比如在国王学院,女教授不允许进入高等教员休息室,这些陋俗伤害了罗莎琳德,也进一步刺激了她本来就好胜的性格。
罗莎琳德改进了X射线照相机,拍摄到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清晰、最美的DNA照片。看到这张照片后,敏锐的维尔金斯在第一时间得出结论,这张十字形B态照片暗示了DNA的双链螺旋结构。但罗莎琳德反感他,并没有注意听他的意见,她继续孤独地钻研另一张A态照片。这张B态照片被她丢在抽屉里,一封数年。
而就是这张照片,几年后在罗莎琳德未授权也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克里克看到。那一刻,正百思不得其解的克里克豁然开朗。随后,罗莎琳德的一份内部报告也奇怪地流失到克里克手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师生组由此获得精确而重要的数据。
1953年3月,罗莎琳德开始放弃对A态照片的研究,转而翻出那张尘封的B态照片,研究很快得出正确结论,她正准备与学生一起发表论文并公布B态照片。此时《自然》杂志来电,告知沃森和克里克已经构建起DNA双螺旋结构,并提交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种可能结构》。这篇论文成了生物学的标志性成果,开创了人类基因探索的新时代。
在这场研究竞赛中,罗莎琳德一直跑在前面,她甚至不知道对手什么时候爬上了她的车,被带着走了一程,在最后冲刺时跳下车,超过了她。
如果罗莎琳德和维尔金斯能精诚合作,DNA研究领域的主场不可能是克里克和沃森的。但历史并不是这样写的。她1958年去世,4年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克里克、沃森和维尔金斯。无论是《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上,还是在诺贝尔授奖答谢词上,都没有人提到罗莎琳德,因为没有人喜欢她。
沃森在多年之后仍然说,他并不因为看了罗莎琳德的照片而负疚,因为那是一张老照片,罗莎琳德并不认为它很重要。这话说得很不地道,但又确实有部分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