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选自《欧洲海洋绘画史》导言,两位作者是南海美术学院教授。
□ 周怡 汪明强
纵观世界海洋绘画史,史前岩画当中,主要以船舶和海生物为表现内容。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依然延续这一点。
在中世纪,古希腊时期培育的海洋绘画几乎消失,在世界地图和海图上,各个海域以不同的海妖进行标识,这些海妖基本是大型海生物的化身。
文艺复兴时代,绘画复兴古希腊艺术,希腊神话往往与海洋有关,《奥德赛》讲述的正是一个航海故事,这些题材构成了一个“神话海洋”的体系。
16世纪前后,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这个时期的绘画,场面壮观、画幅宏大,主题大多是海港码头的船舶启航与归港,海洋深处的航行,以及海难与海战,还有一些礼仪性的出航场面,国家意识鲜明。
17到18世纪的海洋绘画,从风格上进入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时代,讲究形象的华丽与感官的审美刺激。这一时期的海洋绘画带有戏剧舞台效果,自然状态的大海好像笼罩在舞台灯光的映照之下。这一特征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新古典主义海景画。新古典主义海景画十分讲究光源,当然更加借助自然状态。比如晨昏的日光、夜晚的月光、海岸的篝火和渔火,给户外画面增添了一种修饰效果。
19世纪,英国的海上争霸和奴隶贩运引发艺术家的关注,出现了以透纳为代表的海洋画家,他将绘画重新带回“深海”状态,以描绘海上的狂风暴雨和海难事件为特征。透纳对于海洋审美形式和精神领域的探索,对于后来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的海景画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印象派的出现是海洋绘画的一个重大转折,人的主观感受成为海景的主导因素,莫奈继《日出·印象》之后,将海滨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景观统统“印象”了一遍。由于印象派诞生的标志是一幅海景画,因此大部分画家都钟情于海景。
但是,后印象派就发生了变异,他们开始背离写实的传统,通过变形与主观色彩,表达强烈的个性和叛逆的情绪。高更直接迁居于塔希提这样的土著小岛成为居民,试图彻底反叛现代文明。印象派逐渐将大海纳入自己的生活,画大海就是画自己的家园。所以印象派的画家大多建立自己的海滨之家,比如埃特莱塔(Etretat)海滨,就像当年巴比松村落一样,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他们的艺术空间和精神乌托邦。
野兽派的马蒂斯继承了印象派的遗产,也喜欢居住在埃特莱塔,不厌其烦地描绘这里的海湾和岩壁。不过,马蒂斯喜欢从室内观察海景,他的大部分海景画实际上就是一扇窗户或者一个阳台,海景从窗户和阳台的框架里透现出来。马蒂斯有一句著名格言,他认为一幅绘画应该像一把“安乐椅”那样让人安闲和舒适。马蒂斯影响了他的画友毕加索,后者将这个图式改装成为立体派的“窗户海景”。
海洋绘画从空间视域上看是一个退缩的过程:海洋—海岸—窗景。这个递退递减的程式,传达出海洋与审美的关系,与艺术家的关系。就印象派来说,从印象、新印象到后印象,是一个螺旋循环的发展关系:感觉—技法—感觉。当第二次回归感觉的时候,就发生了质的提升。后印象的绘画挣脱了写实原则,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技法的变革,而是颠覆审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