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做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向“新”提“质” 创建妇女儿童友好医院

长江日报 2024年08月15日

    沌口西院区。

    香港路主院区规划图。

    光谷院区规划图。

    外科专家操作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

    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斑马鱼胚胎大脑进行活体荧光成像。

    产妇在集待产、分娩、产后恢复为一体的家庭化产房(LDRP)分娩。

    通过远程医学中心,武汉专家为基层医院患儿会诊、制定治疗方案。

    专家团队为患儿施行肌骨超声引导下的骨折复位手术。

    戴上人工耳蜗,孩子能听到医生的指令了。

    专家团队为婴儿施行开颅手术。

    在门诊,家长带娃看病“一码走遍天下”;在手术室,医生在肌骨超声引导下置入钢针,孩子不吃射线,微创完成骨折手术;在数据中心,科研人员探索AI(人工智能)在儿童健康领域的应用;在限制类技术儿外科培训班,专家示范操作“三头六臂”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值暑期医疗高峰,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里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7月26日,在汉召开的湖北省科技大会上,武汉儿童医院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成为2023年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技奖励数最多的武汉市属医院。

    作为中部地区妇儿专科头部医院之一,近年来,该院不断向“新”发力,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等工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为医疗保健工作扩容提“质”,提高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目前,武汉儿童医院光谷院区正在火热建设中,“一主两辅一体两翼”格局已形成,高质量发展蓝图徐徐绘就。怀着“一切为了妇儿健康”初心,医院将满怀医者责任与担当,向“新”而行,砥砺奋进。

    ■ 新技术

    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领跑妇女儿童健康领域

    科幻电影在展示未来医疗科技时,“机器手术助手”曾多次出镜,医生机器人为人类“改头换面”、脑洞大开的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样未来感十足的手术机器人,其实早已“入职”武汉儿童医院。

    医疗机器人代表了外科手术治疗微创化、精准化的方向,能为患儿降低创伤、减轻痛苦,带去更加理想的预后。手术越复杂,机器人的优势越明显。武汉儿童医院自2020年10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以来,已有1000余名患者受益,年龄最小的患儿仅出生1天。

    今年7月26日,武汉儿童医院被授牌成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儿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同日还启动了限制类技术第一期儿外科培训班。该院也成为全国儿外科领域的“重量级”医教平台,通过培训可让更多儿科医生掌握这项“高精尖”技术的操作,让患者受益。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武汉儿童医院以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升临床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医院人工耳蜗植入突破37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1000例,先心介入手术近1500例,各类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涌现。

    ■ 新标准

    勇当“领头羊”推广行业规范 惠及更多患儿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小儿常见的骨关节类疾病,发病率约4%,我省每年约有1.4万新生儿可能罹患此病。DDH治疗不及时可致畸致残,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医院超声医学科联合省内多家三甲医院,于2024年牵头申报并立项《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超声筛查质量控制规范》湖北省地方标准项目,在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超声筛查技术的普及和同质化管理,为更多儿童提供及时、高效的诊断与治疗服务,减少致畸致残。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科研与临床并进,为医院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2019年,医院成立妇女儿童健康研究所,积极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加速提升。近年来,医院已获批立项科研项目88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项;登记发表学术论文4086篇,其中SCI收录826篇,中文核心收录2056篇;多次获得省级、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华夏医学奖等科技奖项。

    7月26日,在湖北省科技大会上,武汉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诊疗体系及利胆合剂的关键分子机制》项目,骨科《基于超声的儿童骨折安全、精准、微创诊疗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应用》项目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沉甸甸的荣誉转化为创新驱动力,鼓舞医院继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破题思路,造福妇女儿童。

    ■ 新服务

    主动拥抱“AI时代” “智慧医院”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带娃来看病,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全部操作,这离不开“智慧医院”建设。在此方面,武汉儿童医院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多次走在临床需求的前面。

    2018年7月,该院在武汉地区首家实现全科全时段全预约。2019年,医院全面上线电子就诊卡(手机端)。今年“六一”,医院率先启动“儿科智慧医保服务”,家长可通过国家医保码快速完成挂号、就诊、缴费等一系列流程,便捷实现医保“家庭共济”的支付。

    患者享受便捷服务的背后,是医院不断“刷新”信息化建设的辛勤努力。2021年,医院在湖北省内率先成立数据中心,推进大数据与医疗、科研、管理的深度融合,满足临床研究、科研随访及辅助决策需要,促进专科建设和临床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大数据基础上,医院还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发儿童脑龄预测模型,面向低出生体重、早产、孤独症和多动症的儿童,为异常脑部发育的早期检测和干预提供量化工具;探索通过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皮肤疾病图像,辅助儿童皮肤疾病的精准诊断;通过整合院内数据及环境监测数据,建立儿童门诊量预测模型,可促进门诊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全方位为家长和患儿就诊提供便利。

    ■ 新模式

    远程医疗中心信息共享 提升基层妇儿诊疗水平

    7岁的恩施女孩跃跃(化名)突发重症,住进了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7月5日,当地医院向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的牵头单位——武汉儿童医院请求远程会诊。在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远程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放射影像科、重症医学科专家迅速“集结”,线上会诊后确诊为急性脑病综合征,给出诊疗指导。当地医院据此调整治疗方案,孩子平安康复。

    2016年,为破解当时全国普遍存在的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由湖北省卫健委指导、武汉儿童医院牵头成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如今联盟单位增至229家,是湖北覆盖范围最广的医疗联盟体。

    由武汉儿童医院牵头建设的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远程医学中心、远程影像中心、远程病理中心、远程教学中心、远程质控中心,共同构建起“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远程体系。医院还牵头成立“湖北省儿科联盟医师学院”,每周举办“空中课堂”线上培训,提升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目前,已线上培训45万余人次,把优秀的儿科“火种”撒向荆楚大地。

    妇女儿童健康不仅关乎家庭的幸福,也关乎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提高基层妇幼医疗服务能力,织牢织密妇幼健康守护网,2019年,医院牵头启动“妇幼健康共同体”建设,以武汉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13家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为骨干,组建两级联盟共同体,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推进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危急重症孕产妇与儿童转运、远程会诊。

    (文/高琛琛 张璟祎  图/张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