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新“质”疗】

技术再突破!让手术更快更精准

长江日报 2024年08月15日

    8月5日上午,武汉儿童医院6楼手术室。无影灯下,医生、护士、麻醉师正有条不紊地操作,为孩子们精心手术。

    小儿神经外科主任杜浩及团队正在为8个月大男婴切除脑部神经瘤。孩子年龄小,病灶处操作空间非常狭窄,肿瘤直径多达2厘米,稍不留神就引发出血,专家们聚精会神操作,终于完整剥离下这颗肿瘤。“手术难度大,但我们做得多,有信心!”杜浩说。

    与此同时,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勇身披厚厚的铅衣,正为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施行介入手术“补心”。他介绍,为患儿使用的是全球首款全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体内两年,待缺损修复好后,封堵器将完全降解,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体内无任何异物残留。

    这类手术对术者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两年前,武汉儿童医院操作了全球第一例使用全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的手术,近期孩子复查显示心脏缺损已经长好,封堵器完全吸收。“我们是目前国内儿科单中心开展此类手术最多的医院,已经有11个符合条件的患儿接受了‘无痕补心’。”张勇说。

    肝胆外科/肿瘤外科主任闫学强团队也正在为一名8岁男孩做手术,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同时修复食管重复畸形、切除淋巴管瘤。一次手术解决两个问题,减少了创伤,还降低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闫学强介绍,除了“高精尖”的机器人手术,还在探索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闫学强的老师陈孝平院士以“陈氏肝脏双悬吊技术”闻名,受其启发,团队探索将“悬吊技术”运用于高难度的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手术,为患儿保住了宝贵的脾脏。

    10岁男孩阳阳(化名)手臂骨折,正在接受肌骨超声引导下的骨折复位手术。医生将B超探头放到他手臂的骨折处,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现伤处的骨骼图像。医生对照图像精准复位,再打上石膏固定,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阳阳的手术数据传至天津大学机构学与机器人系统实验室,为医院与学校合作的AI机器人超声导航项目提供数据依据。今后,可像汽车导航一样,由AI推演好手术方案,在术中精准地指导医生操作。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将来,孩子们的手术能更精准、创伤更小。”小儿骨科主任沈先涛期待技术创新成果能帮助儿童减少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