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八医院:创新驱动发展,守护居民健康

锻造以消化病诊疗为特色的三甲综合医院

长江日报 2024年08月15日

    武汉市第八医院全力打造以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武汉市第八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专家邹枕玮(右二)查房。

    肥胖与代谢病诊疗中心专家团队进行湖北首例内镜下胃流转支架置入术。

    盆底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护师翁霞惠为患者做肛肠盆底磁电联合治疗。

    中医科医生为患者拔火罐。

    “当时太着急,我们不仅忘记把打车的路费转给他,连一杯水都没给他倒。”近日,武汉市第八医院收到一封来自患者家属的感谢信。此前,接到求助电话后,该院一名ICU医生在午休时推掉朋友约会,打的来到患者家里处理急症。

    这封满纸深情的来信,不仅仅是医生与患者情谊的双向奔赴,更是武汉市第八医院自2022年7月搬迁至新院区以来,与后湖地区70万居民情感的双向奔赴。

    “公立医院要勇立潮头、迎接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武汉市第八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邹枕玮说。近年来,医院贯彻落实江岸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强专科、大综合”发展理念,依托重点专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并借助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托管后的“国家队”资源,加快新技术、新业务落地,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打造以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医院。

    ■ 开设八个亚专科  肛肠疾病分科华中最全

    2023年,陈奶奶因排便困难、直肠肛门坠胀,找到武汉市第八医院副院长、盆底疾病诊疗中心专家邹贤军求助。患病一年来,她夜不能寐,痛不欲生。邹贤军通过排便造影等检查诊断其为直肠黏膜内脱垂、会阴下降引起的排便困难,对她进行了肛肠盆底磁电联合治疗。两个疗程后,陈奶奶能自主排便了,疼痛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武汉市第八医院深耕重点领域,肛肠疾病诊疗中心作为医院省级重点专科“金字招牌”,七十年来累计收治肛肠疾病患者百余万例,声名远扬海内外。创办的“武汉国际肛肠论坛”学术品牌,每年吸引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

    “搬迁新院区以后,我们开设了盆底疾病诊疗中心,填补了盆底功能性疾病保守治疗的空白,同时也为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功能障碍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手段,做到肛肠患者的全流程管理。”邹贤军介绍,他和团队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将磁电技术应用于肛肠科临床,综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针对治疗功能性便秘、大便失禁、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等病症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医院正着手推进多中心共同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造福患者。

    2023年,为实现精准化诊疗,武汉市第八医院对肛肠疾病诊疗中心进行亚专科分科,开设肛肠疑难病、小儿肛肠、女子肛肠等八个亚专科,为目前华中地区最全。亚专科分科促使医生集中精力对某种疾病作深入研究、提高专业水平,患者也更容易根据自身病情,找到最适合的专家就诊。

    71岁患者黄爷爷到武汉市第八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做肠镜和胃镜。医生在他的食管里发现两处病变,AI助手“内镜精灵”提示高风险,最终确诊食道早期癌。由于发现得早,老人仅需接受内镜微创切除手术,避免了开胸。

    近年来,医院积极打造智慧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线上转诊、电子阅片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协和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患者转诊更方便。医院还大力推进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病理诊断过程,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数据分析提高诊断的精准性和速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医疗难题,为居民带来更便捷、高效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解除术后疼痛这一肛肠疾病患者的最大困扰,医院在全省最早建立无痛病房,通过术前评估、积极有效的沟通、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特色治疗、专科护士换药等方式,多措并举减少病人痛苦。

    ■ 建设三个中心  “借力造血”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39岁的后湖居民刘女士在一次情绪激动后感到头昏头痛、胸闷不适,到武汉市第八医院急诊科就诊,颅脑CT显示左侧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外科医生胡跃云当机立断,通过脑血管造影明确出血原因,发现脑动脉瘤。在实施全麻下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胡跃云医生成功拆除了这颗潜伏在患者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急救能力是对一家综合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最好检验。在搬迁至新院区以前,这正是武汉市第八医院的短板所在。如何满足老百姓全方位的就医需求?武汉市第八医院党委书记许勇彪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自武汉协和医院托管以后,武汉市第八医院在“国家队”硬核实力的护航下,通过专家坐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带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快新业务、新技术落地。

    心血管内科主任关秀军回忆,两年前在老院区,医院还没有独立做心血管介入手术的能力。协和医院大血管外科和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进驻后,不仅帮助医院建设导管室、胸痛中心,还带来了最前沿的手术方式。

    “师父倾囊教,徒弟拼命学。两年里,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专家团队,目前已能够独立完成心血管介入手术。”关秀军介绍,2022年7月搬迁新院区至今,医院已累计完成急诊、平诊心血管介入手术近900台,并打通两院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上下转诊的绿色通道。

    以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骨科、泌尿外科等为代表的专科逐步成为医院新名片,全面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突发病诊治能力;新开设肿瘤科、老年病科、康复医学科、肥胖与代谢病诊疗中心等,满足百姓全方位就医需求;重点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和临床、科研硬实力,打造“十分钟急救圈”,成为后湖地区群众家门口的坚实“医靠”。

    ■ 引才育才并举  协和专家在家门口问诊

    邹枕玮院长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专家,2022年12月到武汉市第八医院担任党委副书记、院长职务,每周三都在八医院的肿瘤科坐诊。“在家门口就能找协和专家复查,真是太方便了!”8月7日,肠癌患者孙女士挂了邹枕玮院长的专家号,得知放疗后肠道病灶明显缩小,她十分高兴。

    邹枕玮院长到任后,先后邀请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心脏与大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骨科、眼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入驻武汉市第八医院。后湖居民连连点赞:“以前复查要定期往协和医院跑,现在家门口就能挂到协和的专家号,真正实现了‘看病不走远,首选八医院’。”

    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创新,人是关键。在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下全力“引才”,推动学科建设跑出“加速度”;全面“育才”,不断满足群众就医“新需求”。医院设置重点学科领军人才、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外聘返聘特殊人才等岗位,并给予丰厚待遇。近一年来,医院共引进高水平人才十余名,招录各层级卫生专技人才近200名。

    筑巢引凤,还要助凤高飞。为悉心办好人才子女入学、人才安居、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医院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到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青年公寓、人才公寓,打通子女就近入学“绿色通道”等举措,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今年暑期,医院还举办了“童心筑梦 医路传承”医二代夏令营,切实解决职工子女暑期托管难题,营造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医院文化。

    ■ 慢病分级诊疗  国家级研究项目立项

    今年7月中旬,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揭榜的《中国居民体重管理策略研究》项目正式获批,武汉市江岸区卫生健康局、武汉市第八医院作为协作单位参加了项目的研究。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以及肥胖的比例已超过50%,儿童肥胖率增长迅速,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等原因导致的超重以及相关慢性疾病,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我院是以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为特色的综合医院,通过对消化道的诊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或控制肥胖。”武汉市第八医院肥胖与代谢病诊疗中心负责人熊非介绍,与MDT的多学科会诊模式不同,新成立的肥胖与代谢病诊疗中心是一个独立学科,特聘中国医生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与代谢病工作组组长朱晒红教授为首席专家。朱教授带领中心团队为不同程度的肥胖与代谢病人群提供饮食运动综合管理、药物辅助综合体重管理、内镜下减重治疗及外科手术减重等高质量、一站式全病程管理。

    从河南慕名而来的患者李先生体重256斤,是一名货车司机,因肥胖导致呼吸睡眠综合征,一次在高速上开车时睡着,险些酿成重大事故。入院时血液里的氧含量低至能诊断为呼吸衰竭。市八医院MDT团队为他做呼吸机治疗和减重手术后,三个月成功减重70斤,血糖、血压恢复正常,脂肪肝也消失了。

    今年来,中心已开展重度肥胖手术22例,收治轻、中、重度肥胖患者800余人,其中600余名轻度肥胖患者正在接受饮食健康管理,10余名患者正在进行药物辅助的综合体重管理。该中心与武汉全民健身中心开展合作,今后将在全民健身场所为居民提供科普讲座、义诊、开具线上运动处方等服务。

    针对慢性病诊疗,武汉市第八医院还加快中医门诊的扩建,进一步完善中医病房建设,并筹建武汉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范恒教授领衔的名医工作室,打造中西医结合病房。新的中医门诊预计将在今年内开诊。

    慢病管理要从源头入手,预防疾病的发生。武汉市第八医院积极加快家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积极探索医防融合模式,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关“健”对话】

    创新力

    来源于群众就医需求

    从华中地区最全的肛肠疾病分科,到湖北首例胃镜减重手术,再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武汉市第八医院的定位是什么,优势在哪里? 

    武汉市第八医院党委书记许勇彪介绍,为破解后湖地区70万居民看病难的格局,武汉市第八医院始终以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医院为目标,立足江岸、扎根武汉、面向全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疗高地。医院“名科领跑”,“王牌”科室在70年传承基础上守正创新,依托品牌优势带动多个专学科同步发展,为打造以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武汉市第八医院的创新力来源于哪里?许勇彪说:“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围绕群众就医需求,加快新技术、新业务在临床中的应用,全面提升百姓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科技创新的动力。” 

    短短两年时间,武汉市第八医院是如何补齐短板,从肛肠科“一枝独秀”,发展为综合学科“百花齐放”的?许勇彪表示,医院按照江岸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充分借助托管契机,坚持“强专科、大综合”发展理念,重点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建设,提升了常见病、多发病、突发病的救治能力。医院急救能力的提升带来了综合学科的发展,综合学科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促进了医院的品牌发展,最终完成了从单一专科特色明显到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转变。

    【打卡新“质”疗】

    湖北首例!

    做个胃镜就能减重

    7月30日上午,武汉市第八医院肥胖与代谢病诊疗中心负责人熊非熟练地操作着胃镜,将一个长约60cm的生物薄膜支架置入患者胡女士的十二指肠球部,圆满完成湖北地区首例胃镜减重手术。

    该支架沿着肠道展开,铺设在自十二指肠球开始的60cm小肠内。食物进入该支架内,在生物薄膜内走行60cm,不会被消化吸收;未被小肠消化吸收的食物通过支架后,与后面小肠黏膜接触,刺激L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样肽,从而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欲望。

    之前,34岁的胡女士因肥胖导致高脂血症、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来就诊,希望通过减重来缓解因肥胖导致的并发症,又害怕外科手术。熊非团队考虑到患者最终诊断为轻度肥胖合并代谢综合征,为其量身定制了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方案。

    熊非说,这是一种创新的微创技术,适用于超重或轻中度肥胖伴有轻度代谢综合征的病人。该技术通过患者的口腔进入胃和小肠内部,利用内窥镜进行减肥手术操作,模拟了外科减肥手术的原理,无创却更加安全,患者恢复时间更短,预计体重可降15%~20%。

    文/郭丽霞  赵梦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