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怀责任之心、敬畏之心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2日

    《敬畏——时事评论员的价值与修养》

    徐锋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 罗以澄

    言论,素来被看作新闻媒体的灵魂和旗帜。言论在中国主流传播场域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学过新闻、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清楚,看过新闻、关心时事的人也或多或少了解。

    从事党报的言论工作,常被视为一份“苦差事”,既要求很高,费脑劳神,又相对枯燥,需要耐得了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份“美差事”,通过言论写作这种快节奏、高压力、高负荷的工作,可以更快促使写作者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过往实践看,不少搞言论写作的同志常常能更快在业界获得认可、赢得自己的事业舞台。所以,言论写作这份辛苦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值得当下广大新闻学子和青年新闻工作者去学习、去追求的。

    我从新闻实务界回到校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40个年头。徐锋是我20年前亲手带出来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表现出了不错的钻研劲头和笔头功夫。硕士毕业时,本来以笔试第一的成绩可以留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他还是决定走出书斋、走进业界。当他征求我的意见时,我虽颇有不舍,但也非常理解和支持他所作的决定,毕竟新闻是一门尤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

    徐锋毕业进入当时势头正盛的广州日报后,很快便幸运地开始从事时事评论员工作。工作上的所思、所惑、所得,他也经常与我短信报告或当面交流。我很高兴地看到,多年之后,他在言论工作上渐入佳境,对新闻工作的理解也日渐系统和深刻。

    《敬畏——时事评论员的价值与修养》这本书不仅收录了他这些年所写的言论作品,还包括他这两年静下心来撰写的学术小文,成为他个人经历和认知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沉淀。这些言论作品和学术小文,应该说对有志于从事新闻评论工作的年轻人将有裨益,对从事新闻评论研究的朋友亦应有相当的参考和启发价值。

    近十多年间,传统主流媒体受到显而易见的冲击,但新闻常在、导向常在,越是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期,越需要一大批富有守正创新思维的坚守者、开拓者。徐锋在上级的鼓励和支持下,在新型主流媒体理论评论工作的守正和创新方面作了不少探索。比如,他在理论评论报道领域一直倡导和践行“追求有思想的精彩”。又如,他和团队在上级的鼓励和支持下,积极适应新媒体传播潮流,在政论写法创新、视频评论、微评论、音频评论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特别是这一两年《广州日报》推出的一系列政论文章,文风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真正合格的新闻人,不仅要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人类历史的见证者,还要做社会前行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做人类精神灵魂的铸造者。我从徐锋身上看到了一个职业新闻人对于新闻工作的敬畏感、责任感。珍视和强调上述角色意识,永怀责任之心、敬畏之心,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也值得所有从事新闻研究和实务工作的同志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