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编自苏智良《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后记。
□ 苏智良
20年前我第一次读到关于法国人饶家驹呕心沥血在上海建立安全区的文字,曾心潮澎湃,由衷佩服。我一直考虑如何弘扬这一义举、传播这段佳话。
2013年夏,德国拉贝交流中心驻华办事处的姜玉春先生来上海与我见面,介绍将借“德法和解50周年暨德法友好年”之机,在柏林举行为饶家驹墓地竖立纪念碑的活动,他希望上海方面能代表中国有所表示。饶家驹曾在上海生活了27年,他自己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并且在黄浦江畔冒着战火保护了数十万难民。我遂与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商定,以上海历史学会的名义发送了签名盖章的信函。是年9月,在德国西柏林的法国公墓区内举行了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饶家驹先生的墓碑揭幕仪式,中国、法国、德国的外交官、历史学者、媒体代表等出席。在仪式上,姜玉春先生宣读了上海历史学会的信函。饶家驹的墓碑上覆盖着一面硕大的用中、法、德三国国旗拼接而成的旗帜。
我们随后决定在上海主办一个关于饶家驹与上海难民安全区的国际研讨会,以颂扬饶家驹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文化部的支持下,这个研讨会列入了中法建交50周年的正式纪念活动。2014年11月8日,“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和战争期间,上海曾为3万犹太难民提供了避难所,这件事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了。而“饶家驹安全区”使30万中国平民免遭战火的杀戮和伤害,人数是来沪避难犹太人的10倍。这30万人的后代大概有数百万人,他们生活在世界各地,也应铭记“饶家驹安全区”的救命之恩。一批难民和从事难民救助的人员成长为社会精英,如曾任上海市市长的曹荻秋、曾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陈国栋,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刘述周和杨堤,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韩念龙,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彭柏山,曾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的周克,著名经济学家吴大琨,等等。
不仅如此,饶家驹的善举还推动了国际社会对战时平民保护的重视,最终形成《日内瓦第四公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可见,“饶家驹安全区”这个近乎被人们忘却了的“上海模式”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是怎样高度评价也不过分的。
2024年9月3日,在上海市委外事办公室的安排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专程来到城隍庙,向饶家驹先生和上海国际安全区致敬。我有幸向秘书长先生介绍了上海国际安全区的伟大壮举。
在战争状态下,饶家驹秉持道德的力量,团结一众善良的社会精英,为人类闯荡战时救助平民的路径与可能。他永远都值得我们赞美与记忆。
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演进,与每一位平民息息相关。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环境,甚至可以拯救他人的生命。尤其是在和平与战争的十字路口,饶家驹的经验和经历,可以让我们获得道德的支持,追寻良知的指引,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