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高
暑期档影片《东极岛》上映之后一直有不小争议。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时期“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1942年,载有英国战俘的“里斯本丸号”货船,被美军潜艇的鱼雷误击中后沉船,附近中国渔民冒死营救,部分英国士兵得以生还。该事件被誉为“二战中最伟大的民间救援行动”,不仅是中英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的重要见证,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宝贵素材。
电影《东极岛》在艺术处理上引发较大争议:将渔民出于海洋传统的“有难必救”动机改编为“复仇”主题;虚构阿赑、阿荡等英雄角色,削弱了真实渔民群体和自救战俘的历史地位;淡化英军战俘的殖民背景,将其塑造为纯粹的受害者。影片在收获票房的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界限的公共讨论。
争议背后,实质是两种历史观的碰撞——是坚持唯物史观,尊重历史本质,还是滑向唯心史观,用情绪和虚构替代真实?有观众认为影片“点燃了民族记忆”,有学者批评其“偏离史实”,也有舆论质疑该片“用复仇叙事消费历史苦难”。如何理解历史、如何铭记历史,成为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 历史不是英雄传奇
唯物史观表明,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理解历史,得立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核心立场。从这个视角审视《东极岛》的争议,能更深刻认识到,历史“艺术加工”不能突破“真实性”底线,否则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的“真实性”不只是细节准确,更是本质的还原。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事件核心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1942年舟山渔民冒险救人,源自当地“同海同命”“同舟共济”的互助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并非某种抽象祖训。影片把救援动机简化为“复仇”,遮蔽了背后深层的社会动因。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非虚构的英雄。唯物史观反对“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强调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参与者。“里斯本丸号”事件中,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渔民群体,以集体行动诠释了真正的英雄主义。电影为追求戏剧张力,将叙事重心置于虚构的“复仇兄弟”个人遭遇上,用个体情感覆盖群体的善意与勇气,实质上消解了人民的主体性。
历史发展并非线性过程,而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历程。唯物史观要求以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1942年中国渔民对盟军战俘的救援,既体现了人类面对灾难时共同的价值追求,也反映出战时特殊环境下人性选择的复杂性。影片若只强调“善意战胜仇恨”,而回避殖民历史根源与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便是一种片面的历史解读,同样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 铭记历史,只是记住过去就够了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但如何“铭记历史”也是学问。唯物史观提供了科学方法论:铭记历史,要回归人民主体,让历史回归大众叙事;立足具体实践,用实证研究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把握矛盾运动,以辩证思维理解历史发展。
坚持历史本体的客观性原则。历史事实有不可重复的客观实在性,任何艺术创作都不能用虚构去篡改基本史实。“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里渔民的救援方式、战俘后续命运、日军暴行等细节必须准确记录,不能因戏剧效果而被扭曲。
突出历史主体的人民性特质。历史记忆书写应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无名英雄也值得被铭记。“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中,普通渔民的朴素善意书写了人性光辉,这种集体记忆传承比个人英雄故事更能凝聚民族认同。铭记历史要让人民成为叙事主角。
把握历史发展的辩证性特征。任何历史事件都是进步与局限的统一体,肯定人道主义光辉时,也要正视战争年代的历史局限性。辩证思维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让我们更珍视和平。1942年中国渔民救援事件,既是反法西斯精神的体现,也是殖民体系下“生命的互助”,历史进步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辩证理解、铭记历史,避免陷入浪漫主义史学误区,更懂得“和平来之不易”。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