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日塘秦刻石回答了哪些历史之谜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6日

    内容大意

    秦始皇卅七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

    石刻开篇以“皇帝”提头,其中言及“卅七年三月己卯”。文字中,“五大夫”爵位从商鞅变法置,沿用至东汉,其中“大夫”二字为战国—秦文字中习见的合文;昆仑之“仑”字偏旁为阜旁,写作“陯”,这些特征都是秦代刻石及简牍文字的典型特征。

    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当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内地使团之行,也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

    ■ 古代“昆仑”到底在何方

    昆仑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它的传说和神话很多,但其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学界的谜题。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地点位于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畔,扎陵湖之南便是巴颜喀拉山脉,因此刻石中提及秦使及方士“采药”于“(昆)仑”等字眼,当指巴颜喀拉山脉及其周边区域,它无疑就是大部分先秦文献中所指的“昆仑神山”。

    这一重要发现证实了唐代刘元鼎及清康熙年间勘定河源时,对昆仑山地望的推定,与《山海经》《禹贡》等先秦文献关于昆仑山的最早记录“河出昆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等重要地标特征非常契合。

    ■ 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是不是真的

    先秦时期,昆仑山一直被认为是神仙聚集、奇珍异兽生长的圣地,是西北的“帝下之都”,其上多瑞兽仙草、不死之药。

    尕日塘秦刻石末句提及“前□可□百五十里”,应是此次采药之行的最终目的地。秦代一里相当于今415.8米,秦一百五十里约等于今天62.37公里。从石刻地点向西行60公里,正是当今之“星宿海”的位置。星宿海位于扎陵湖西岸约30公里处,这里有大片沼泽、众多湖泊和溪流,因“众泉涣散,灿如列星”而得名。历史上,星宿海一直被认为是黄河源头所在。

    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可知,远在先秦时期已经认定黄河河源为星宿海,其周邻山脉为昆仑山,同时将星宿海神化为盛产嘉果、桃枣等不死仙果之地,成为秦人方士西行求药的目的地。

    文献中不见秦始皇向昆仑山寻访仙药的记载,这对于痴迷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再结合当时浓厚的昆仑山神话信仰,似乎是不合情理的。黄河源石刻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认识,证实了秦始皇曾遣方士向昆仑山寻访长生不老药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