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明朝:由古代向近代过渡的新气象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6日

    《表与里:大明王朝276年兴衰史》

    何孝荣 等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从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于煤山,明朝276年,经历了盛世与衰败、改革与乱象、荣耀与灭亡。

    从政权更替、边患民乱、权力结构、经济繁荣、文化启蒙,到宦官专权、党争乱政、宗教信仰、民族政策、中外交往、日常习俗……南开大学明史专家何孝荣联合两位青年学者,以“权力博弈”(表)与“百姓烟火”(里)双线交织的方式,写下了《表与里:大明王朝276年兴衰史》。书中不仅讲王朝的命运,更讲人民的生活;不仅讲史实的表面,更讲制度的内核与人性的波澜。

    ■ 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纵观明朝,一方面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烂熟;另一方面,生产关系、思想文化中出现了新因素,社会呈现出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新气象。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维护了国家的长期统一强盛。

    明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将相权收归皇权,皇权之下形成中央以五府六部为主体、地方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制结构,实现了完全的皇权专制独裁。仁宣以后,内阁制度定型,由阁臣承担票拟,宫中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理批红,形成中枢政治运作的双轨辅政格局。但是,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只是协助皇帝处理章奏的秘书和代言机构,国家军政大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使明朝皇帝专制超越了以往任何朝代。明朝中期以后,即使皇帝怠政,不上朝,不亲自批阅奏章,但国家机器仍能大体维持正常运转。

    应该说,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的强化,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当时条件下,它仍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生产发展和进步,以及民众生活安定。明朝能够维持276年统治,自秦以来仅次于唐朝的289年,而又无唐朝后期的割据分裂,且能保持统一强盛,应该说空前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挥了主要作用。

    明朝生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宋元。明朝统治者鼓励垦荒,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使农业和手工业得到空前发展,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超过宋元时代。明朝耕地面积,根据统计,洪武末期约466万余顷,弘治末期约558万余顷,至万历末期达到约916万余顷,这是清朝雍正年间都未超越的数据。明朝人口,有人研究指出,15世纪为8500万,16世纪达到1.3亿,这也是此前各朝无法比拟的。庞大的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既是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又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明朝中期以后,白银逐渐货币化,商业日益繁荣,农村集市贸易盛行,各地大量工商业市镇崛起,地域性商帮出现,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在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雇佣制生产关系和早期工业化样貌,成为明朝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趋向的鲜明特征。这些也都表明,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明朝文化各领域在继承和总结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就。在科学技术领域,吴有性的瘟疫学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都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突出成就。在文学艺术领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需要的小说空前繁荣,后人公认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都产生于明朝。再如,戏曲中的昆曲、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也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史中的瑰宝。不少作品抨击“天理”即传统礼教,肯定商人、士民的合理需求和欲望,追求个性解放,体现出启蒙思潮的涌现。

    在哲学思想领域,王守仁提倡心学,宣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王学后学泰州学派李贽等倡言个性,蔑视礼教,成为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和旗帜,对中国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应该说,这些文化成就都是空前的。

    ■ 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趋向被打断

    明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远涉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30余国和地区,宣布明朝“威德”。《明史·成祖本纪赞》称,时“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明朝中后期,虽然武备废弛,但正德时打败了来犯广东沿海的葡萄牙殖民者,嘉靖时消灭了长期肆虐东南沿海的倭寇,万历时驱逐了侵犯朝鲜的强大的日本侵略军,明朝军事实力雄视世界。再从商业贸易来说,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达,中外贸易兴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据统计,1540—1644年间,日本所产白银约7500吨,绝大部分输入中国;1570—1644年间,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约12620吨,占其产量一半(或说1/3)。

    有人估计,明朝经济占世界经济份额的60%,中国主导和控制着全球的经济。总之,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明朝发展到了极度成熟的地步,同时生产关系、思想文化中出现新因素,明朝社会呈现出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新气象。

    正如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所指出的:“1600年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疆域最为广袤、统治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其版图之辽阔无与伦比。……中国一亿二千万的人口远远超过所有欧洲国家人口的总和。……16世纪晚期,明朝似乎进入了辉煌的顶峰。其文化艺术成就引人注目,城市与商业的繁荣别开生面,中国的印刷技术、制瓷和丝织业发展水平更使同时期的欧洲难以望其项背。”

    不过,由于明朝后期政治极其黑暗腐朽,经济剥削极为沉重,民不聊生,加上军政废坏不堪,明朝统治已经难以为继。它终被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清兵夹击推翻,明朝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趋向被打断。

    所谓明朝是闭关自守和停滞的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多少特点的朝代、政治最黑暗的时代,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