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城市之所以伟大

——读《武汉:生于内陆的外向之城》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6日

    《武汉:生于内陆的外向之城》

    涂文学 涂戈尔 著

    团结出版社

    □ 雷丽

    武汉是长江流域中部最为重要的城市,但长期以来缺乏一部对武汉历史文化特性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的专著,直到由江汉大学涂文学教授和涂戈尔副教授合著的《武汉:生于内陆的外向之城》一书出版。这本书对武汉这座伟大的城市之所以伟大进行了全景式的探索和深度解析。

    从内容上看,该书分为“天下四聚”——武汉前近代的高峰发展、边缘性城市开放——武汉对外开放的非典型性、“东方芝加哥”——蜚声海外的外贸大港、“湖北新政”——近代武汉异军突起、“城市革命”——武昌起义与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文化码头与码头文化——武汉城市文化特质等几个部分,重点对武汉独特城市个性与城市发展形态展开论述,描绘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城市文明形态的演变路径,也展示了武汉这一方历史舞台上人的呼吸与命运。

    从方法论层面看,作者构建了“势”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分析框架,探讨城市兴衰的历史动因。从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时势、城市兴衰的客观环境——地势到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功能演化趋势,实现了历史学、城市学、社会学的跨学科有机融合。

    这种研究路径,既回应了西方年鉴学派“长时段”史观的追求,与西方研究汉口城市史学者积极对话,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斯·韦伯“中国没有市民和城市共同体”的观点,体现了城市史本土话语和中国路径。无论是问题取向,还是所用的史料,并非单纯的地方史书写方式,也有别于王朝叙事,而是思考了不同历史时段武汉的城市演变逻辑,展示了历史节奏的独特性。

    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研究数据作为支撑,面对历史数据中较为琐碎的海关贸易报告、茶叶国际贸易和商业行帮重点商品等材料,提炼出具有经济学品格和宏观站位的重要问题,再借助数据统计的优势,通过与旧有历史认识的对话,建立新的更有穿透力的解释,避免了“碎片化”。这些都体现了区域史的整体追求,体现了真正的史学关怀。

    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孕育的城市文化个性不同。及至近代,汉口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通商口岸,在全国尤其是长江流域的中国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指出:由于西方文化传播的时间差所形成的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心理时间差,以及江汉区域文化内陆性特征与江浙吴越文化海洋性特征的明显不同等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武汉早期现代化历史进程。外商、外侨、外贸大举进军汉口,对英、法、俄、美等国的商人在汉口的活动,作者条分缕析地加以介绍,并图文并茂地进行了分类论述,堪称租界大楼的“文化深度旅游推介官”。

    城市生态孕育了城市文化,也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城市个性。作者通过对武汉历史进行长时段的考察和比较研究,认为:武汉城市文化气象万千、自成一格,既有楚文化的神奇瑰丽的浪漫主义气质,又有神鸟文化的空灵飘逸,还有蕴含竞争性、高频流动性与开放包容性的码头文化,孕育了开明市民文化与自由空气的武汉新气象。作者讲述从筚路蓝缕的楚文化到南方特色的神鸟文化,解读知音文化,阐释明清时期的码头文化,对瑰丽浪漫的传说娓娓道来,又对武汉城市文化特质作了专题研究、深入探讨,让人对武汉先民的浪漫、明清时期的蝶变、近代的开放包容都印象深刻。

    如果说晚清的汉口城市是山陕会馆、新安会馆、广东会馆,还有万寿宫、绍兴会馆、宝庆码头、咸宁码头等等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社区构成的文化共同体五彩斑斓,那民国时期热心开明的市民文化则彰显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人文主义光辉。作者在论述汉口作为“市民化”的城市时,强调市民化并不完全等同小市民,而是进步和文明的象征。

    这部学术力作通过研究方法的多元创新,构建区域史研究的新视野,历史地、客观地、图文并茂地观照了武汉这座有38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构成武汉城市精神的“咏叹调”,为研究城市的特质与历史文化树立了新标杆。这部系统探讨武汉城市特性的里程碑式著作,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且有助于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时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