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洁 科普作家,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著有《山河判断笔尖头》《何以科学家》等。
□ 陈洁
科学史上,真理的发现过程往往比真理本身更有趣,更意味深长,更能折射人情、人事和人性。一个突出例子是达尔文,他给后世留下进化论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疑团。
1835年,26岁的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旅行,由此引发了一场伟大的理论诞生。
但是进化论思想成形之后,他没有整理手稿,更没有付印,直到20年后的1859年,才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这还是因为一个契机:年轻的华莱士发表了相关论文并获得好评,随后将一篇论文寄给达尔文本人,文中观点与达尔文年轻时的构想如出一辙。这让达尔文很为难,扣押前来讨教的年轻人的论文,抢着发表自己的?这样做太不地道,还容易被误认为是剽窃。为了鼓励培养年轻人,力挺别人的论文,对自己又太不公平。最后,达尔文将华莱士和自己的文章同期发表。由此也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他为什么要延误这么多年后才发表《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慢性病折磨了他一生,据说是在南美考察时感染的一种热带病。此外,当时宗教势力还很强大,以“神创论”为核心价值的教会不可能接受进化论,一旦摸了那个老虎屁股,必然引起轩然大波。最后,作为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达尔文生性害怕与人冲突,性格优柔寡断,不无懦弱。
在创作和出版《物种起源》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不断地反复,有时很自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有时又狂妄地坚信自己是天才,正在改写历史。欧文·斯通在《达尔文传》中,说他“公开宣称他的书将获得成功并被普遍接受,跟着却又认为他的书一定会遭到失败,没有人会买它和读它”,可谓形象生动。
不管什么原因,推迟20年发表的成果,客观上保证了它面世时的成就和历史地位。因为,在漫长的20年时间里,达尔文做了两件事:完善进化论理论体系,确立自身的学术地位,也在事实上“等待”到了合适的发表时机。
通过多年的学术建树和交流,达尔文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学术团体,成员包括当时颇有名望的赖尔、赫胥黎、胡克和格雷等,他们开始都不能完全接受进化论。但达尔文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知道自己的理论哪些地方最容易受到质疑,哪些部分的论证最薄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论证。
与此同时,他个人的学术地位与日俱增,从仅仅见多识广、但是人微言轻的博物学家,一变成为有声望的知名科学家。最后,当华莱士富于创见的自然选择理论寄到他案头,他能从容拿出自己显然更成熟和系统的科研成果。
虽然是两人同时发表的论文,但华莱士后来主动提出将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就因为达尔文随后出版的《物种起源》巨作实力雄厚、轰动一时,碾压式覆盖了两人之前发表的单薄论文;还因为达尔文已经是享有盛誉的成名科学家,相对于初出茅庐的华莱士来说,如同小舢板旁边的大海轮。
其实早在达尔文之前,他的祖父伊拉斯莫斯·达尔文就曾提出自然神论的进化理论;拉马克在达尔文出生那一年,也提出过进化图像;钱伯斯1844年完成的《创造自然史的遗迹》同样主张进化论。可见在人类历史上,除了少数天才之外,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你能发现的自然秘密,别人也在接近,于是有了发明权的问题。
这一类问题,时间早晚当然是最关键的,但理论的完善、论证的严密,甚至发表的策略,对于历史评价和定位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达尔文的理论并不是最具开创性的,却是最完善和严谨的,所以他才成为进化论的代名词。
可以想象,如果达尔文抢在30岁那会儿就出版发行《物种起源》,他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评价可能会是另外一回事。证据之一是,在达尔文之前,钱伯斯匿名出书提出进化论,结果引起舆论压倒性的谩骂。而今天,普通人甚至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个人。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无情,时间节点如此重要。晚了,成果归入他人名下;早了,理论的幼苗被成见掐死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