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

电脑和钢笔可以共存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6日

    李昕 出版家,三联书店前总编辑。

    □ 李昕

    大家都在说,数字阅读是浅阅读,是快餐式阅读,是碎片式阅读,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尽然,如果是在Kindle上看完整的作品,我觉得那也和传统阅读没有什么分别,区别只在于载体不同、媒介不同。

    平心而论,数字阅读有很多好处。首先是方便,自由调出,自由检索查找,随时随地带在身上,走到哪里都可以看。

    其次是便宜。我国的电子书售价比纸质书低得多,通常是在纸质书的50%以内,很多只有纸质书的1/5,还有大量免费的。

    第三是节省空间。现在买纸质书的读者,十之八九会感叹,书多了没有地方放。

    同时,应该看到,数字阅读对于全民阅读的推广起了积极作用。亚马逊网站对于中国Kindle阅读器使用者的一个问卷调查发现,使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可大幅度提升阅读总量,72%的Kindle用户全年阅读总量超过12本书,其中50%Kindle用户的年阅读量超过24本书。这个数字就远远高于2024年我国成年人纸质图书阅读量人均4.79本的水平。

    以上这些都是数字阅读的好处。

    但是,纸质书也有一些无法取代的优点。

    首先是书香的感觉。爱书人手里捧着一本设计精美、印制精良的纸质书,嗅着墨香味,享受一页页翻阅的乐趣,这种感觉是在电子书上找不到的。

    纸质书不受电子设备的限制,可以放在手边,任何时间抓起来就看;适合躺着看,这是许多电子书不太适合的。

    第三是纸质书不费眼睛。

    第四,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就是阅读数字作品,常常不如阅读纸质书那样印象深刻,读完的收获不如读纸质书大。

    数字阅读读得多了,传统纸质书的阅读必然就减少了。结果是怎样的呢?前两年我读到德国人弗兰克·施尔马赫所写的《网络至死》,书中提到2005年美国教育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具有阅读复杂文本能力的人数,比起10年前的1995年减少了10%。虽然相隔只有十年,但是这十年正是人们阅读方式转换的关键期。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的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从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互联网阅读做了很详尽的讨论。它指出因为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排,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他说,当我们对互联网上的拷贝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这就是说,网络化的信息会引起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浏览、被动接受而不假思索的“轻阅读”成为常态和习惯,不但难以培养起人们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还会使人们的思维退化。

    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数字阅读全面取代传统阅读呢?如果是这样,问题不就很严重了吗?

    我认为这种事情不大可能发生。

    十几年前就有人认为,10—20年后,传统出版就不存在了。可是现在已经过了15年,传统出版依旧。不是说数字出版没有发展,这十多年来数字出版有了长足的进步,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从2014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国际上,电子书挤占纸质书市场的日子看来已经不再继续了。

    拿我们中国来说,电子阅读在发展,但是没有取代纸质阅读的迹象。

    这个趋势表明,纸质书是可以长期存在的。青年一代爱读纸质书的人仍然很多,尽管他们也爱使用电子设备读书,但是这两者并不矛盾。就像我们的一大批作家在20世纪90年代买电脑时,把这个行为称作“换笔”(还召开过几次“换笔大会”),意思是从此不再用钢笔和圆珠笔。但是钢笔和圆珠笔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电脑和钢笔、圆珠笔作为两套设备是可以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