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这场长江之约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8日

    □ 廖生斌

    九月的武汉,总爱把最柔的风、最亮的夜,都揉进长江的波纹里。当9月12日的暮色漫过龟山电视塔的尖顶,漫过户部巷飘着的热干面香气,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季终于踩着江潮的节奏启幕——而“长江荣耀”号伴游船,恰是这场盛宴里最灵动的一笔。它不是静止的观景台,是游弋在江心上的“艺术容器”,载着江城的浪漫,缓缓剖开长江里藏了千年的文化肌理。

    你看这“江岸—江面—天际”织就的画卷,一帧比一帧勾魂。江岸的灯先是怯生生亮几盏,忽而像被谁点了引线,次第铺开暖黄的光海:黄鹤楼的飞檐被染得温润,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晃,恍惚间竟似看见昭君轻提裙摆,从飞檐下走过,裙裾扫过的地方,江滩步道上的游人都成了鲜活的注脚,孩子们举着糖画追跑,老人倚着栏杆哼起楚剧,连风里都裹着烟火气。

    江面之上,“长江荣耀”号破开粼粼波光,船头雕刻的楚纹在灯影里流转。忽然,船中甲板的灯光骤暗,唯有一束追光穿透暮色,落在舞台中央——身着曲裾深衣的舞者缓步而出,正是以昭君为形的表演!她头戴点翠步摇,肩披素色纱帛,手中琵琶半抱,指尖轻挑弦丝,《昭君出塞》的旋律便顺着江风漫开。初时曲调柔缓,她舞步轻挪,纱帛在身后划出淡青的弧线,仿若是少女在香溪河畔踏青,指尖似要触碰岸边初绽的兰草,眼波流转间满是对故土溪山的眷恋;忽而曲风一转,节奏渐急,她足尖点地旋身,纱帛翻飞如振翅的雁,仿佛从香溪的柔波跃向塞外的风沙,眉宇间褪去青涩,多了几分家国担当。舞者每一次俯身似揽溪中月影,每一次扬袖若拂岸边清风,都与江面的波光相映,连船舷边掠过的晚风,都似携着香溪的温润,为这舞姿伴舞,引得甲板上的观众屏息凝神,有人悄悄红了眼眶,仿佛透过这舞蹈,触到了千年前那位从香溪走出的女子心底的赤诚与温柔。

    一曲终了,掌声未落,忽有人吟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声线苍劲,引得众人侧目——原是演员扮作屈原模样,青衫广袖,手持竹简立于船舷,江风掀动他的衣摆,仿佛两千年前的求索之心,正顺着江水漫到眼前。有人凑到栏杆边,指尖几乎要触到江面,既能看见江风拂动岸边“楚辞灯廊”里的绢画,又能听见船内传来的编钟余韵,歌声、光影与江水共鸣,每一道波纹都成了旋律的延长线,连鱼群跃出水面的声响,都像是为这场展演添的节拍。

    正当众人沉醉在这怀古的静谧里,天际忽然传来一阵细密的嗡鸣——先是几点微光在墨色里闪烁,转瞬便汇成星群,数千架无人机如被唤醒的萤火,骤然腾空!它们先是低空盘旋,拼成香溪河畔的潺潺溪流,水波纹路随江风轻轻“晃动”,溪畔立着纤细的人影,正是方才舞蹈里的昭君;接着机群缓缓升空,光影流转间,人影化作怀抱琵琶的模样,身后渐次铺开连绵的群山,仿佛再现出塞的壮阔路途;忽而节奏一变,无人机群迅速重组,一边是屈原行吟泽畔的剪影,青衫飘袂与竹简清晰可见,一边是昭君立于烽火台的身姿,纱帛与长风共舞,两座“光影雕像”隔江对望,将楚地千年的家国情怀凝在天际;最后,所有光点骤然聚拢,化作黄鹤楼的飞檐翘角,与江岸边的真楼精准重合,连檐角铜铃的轮廓都清晰可辨,引得甲板上惊呼迭起,手机镜头纷纷对准天际,生怕错过这转瞬即逝的惊艳。

    无人机表演的余韵未散,大型烟花秀已从江上腾空!金红的火簇先是温柔地绽开,像楚地女子头上的步摇,细碎的光粒落进江水便成了碎金,仿若是香溪的星光坠入长江;忽而节奏骤变,数十道烟火同时喷薄,如万马奔腾过江面,溅在天际便成了霞光,连长江的浪都被染成橘红。最惊艳时,烟火竟在空中拼出“长江荣耀”四个大字,光影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有人抬手去接飘落的火星,有人举着手机哽咽——这哪里是烟花,分明是长江把千年的故事,把香溪与昭君的记忆,都揉进了这一瞬的璀璨里,而方才无人机与舞蹈里的温柔与壮阔,也似随这烟花,融进了江天之间。

    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季也循着江风焕新而来,“长江荣耀·抬头见”这句邀约,藏着最朴素的浪漫。无需刻意寻觅,只需在江城的暮色里抬头,就能与天际的屈原、与那抹来自香溪的昭君身影撞个满怀;只需踏上“长江荣耀”号的甲板,就能让江风裹着编钟的余韵、烟火的暖意,还有昭君舞蹈里那从香溪流淌出的家国情怀,漫过衣襟与心尖。这哪里是一场艺术季,分明是长江对武汉的偏爱:把流动的江作舞台,把辽阔的天作幕布,把每一个向往美好的人,都拉进这场“江天共舞”的梦里。

    若你正寻武汉秋日的好去处,不妨来长江边赴这场约。在“江城十二时辰”的某个瞬间——或许是暮色刚沉时,或许是烟火将起时,登“长江荣耀”号,看江岸的黄鹤楼映着灯,江面的游船载着昭君与香溪的故事、屈原的诗,天际的无人机与烟火裹着千年记忆。那时你会懂,长江的美从不止于奔涌的浪,更在于这样的夜晚:江天共舞,荣耀满溢,每一次抬头,都是与江城最动人的相遇,每一次回忆起那支昭君舞、那片无人机星群,都似能看见香溪的流水,正伴着长江,对这片土地说尽跨越千年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