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美的沉浸式体验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8日

    武汉很大。因为工作生活的半径均在江北汉口,偶过江,也是来去匆匆。东湖游过,绿道行过,却也难知其全貌。诗人华姿说:“东湖绿道最美,不接受反驳。”她的底气感染了我,我也想去东湖骑行了。

    华姿是以骑行者的视角描绘东湖绿道的,她笔下的东湖绿道,绝非简单的“山水路桥”的拼贴。它因四季更迭而呈现不同的生命状态:春日樱花似云,夏日荷叶连天,秋日彩叶如火,冬日雪原静谧;它因地形起伏制造出来的惊喜:磨山南麓弯道、郊野道下坡、银河桥夕阳,每一处设计都暗合自然的韵律。更重要的是,它容纳了人与自然的互动——骑行者的喘息、清洁工的清扫、鹭鸟的振翅,共同构成一个鲜活的生态场域。当人以“身体在场”的方式融入自然时,获得的不仅是景观的欣赏,更是一种生命与自然同频共振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体验,远非车窗外的掠影或屏幕上的点赞所能替代。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想起汉字之美,闲时喜欢握着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数字时代,汉字沦为屏幕符号,其形、音、意的三维美感被扁平化;而毛笔书写时,笔锋的提按、墨色的浓淡、纸张的纹理,共同激活汉字的“生命基因”。正如东湖绿道需要骑行者的脚步唤醒,汉语之美亦需书写者的“身体在场”来复现。

    “东湖的美是独立存在的,它并不依赖于我们的赞美或骑行而存在。”但反过来看,人的体验何尝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当骑行者的汗水滴入泥土,当清洁工的扫帚拂过落叶,当诗人的笔尖触碰纸面,自然与人正在完成一场无声的对话。

    (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