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外地朋友问我,武汉是座什么样的城市?武汉人性格如何?想给出一个精准的定义实在太难,我担心词不达意,无法将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尽数道来。上期刊发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的“大汉口市井人物白描”专栏新作《礼聘“丑娃”》(10月16日6—7版),洋洋洒洒连通版,读来酣畅淋漓,特别是文中那句“少会少会”,令我不禁暗自叫好!老先生文笔老练严谨,这简单含蓄的四字,看似平常却韵味悠长,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与汉正街的市井场景以及人物质朴的性格高度契合。
本期余国华的《一个有味道的地方》是“武汉叙事”的精彩延续。如果说何老通过汉正街“一壶春”茶庄的人事更迭与行业百态,展现生意场上规矩与情义的冲突,写出了武汉人的睿智决断、诙谐机智;那么余国华则借助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故事,将武汉人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智慧娓娓道来。“落雨”而非“下雨”,一字之差,尽显俏皮与风趣;“小姓戴”这般谦逊的回答,透露出武汉人的温文尔雅。“撑到搞”与“按到搞”的对比,不仅精准刻画了武汉人的性格,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武汉人既有不服输、不放弃的坚韧劲儿,又懂得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智慧。
从汉正街的茶香到街头巷尾的落雨声,真正让武汉“活起来”的,其实是这些浸透在街巷里的生活细节。武汉从来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它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充满人情味。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找到灵感,用文字让这座城市愈发立体。
(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