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剑冰
崤山高高地铺排下来,遮挡住了吹向这里的风。太阳也上来得晚些,等全部露出脸,农忙的人们,早就下地了。
黄河还是一如既往地在远处流着。其实从塬上望过去,是看不到黄河流动的,看到的只是一道黄白。
塬下的沟渠里常年有水,不知是从崤山流下,还是从黄河灌进来。那水平常有一人多深,要是雨季,就不知多深了。但是沟渠两边有着太高的塬,水是漫不上来的。
沟渠两岸长出蓬茸的树,树荫下,渐渐成了集市。早上或周末的人最多。赶不上露水集,人们就在周末来,周末更显得热闹,卖什么的都有。
我这几天,就想着到集上去。
快到端午节了,卖苇叶和艾蒿的多起来。我是想看看那个小女孩和老太太还在不在。我的内心,有着一桩秘密。这秘密存了几乎一年。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到人马寨村去找王跃泽,他是澄泥砚的传人。回来沿着沟渠往前走,就看到了这个热闹的集市。
集市上到处弥漫着一股清香,独特的味道让人觉得就是这塬上的。集上卖菜的居多,也有卖箩筐、笆斗、猪槽、抓钩、镰刀之类的,还有卖一把把艾蒿的。离得近了,才知道刚才闻到的那股独特的味道,就是这艾蒿散发出来。让人想起,老百姓很是在意的端午节快到了。
端午节家家插艾蒿,似是塬上的习俗。在门口插上一把儿,可以辟邪、保平安、不害病。因此集市到处都是卖艾蒿的,几乎来的人都会带回一两把儿。有五块一把儿的,还有八块两把儿的。小的或不大新鲜的,也就三块一把儿了。
这个时候,我走到了一个小女孩和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这里。她们的脚边摆着一大堆新鲜的艾蒿,却少有人买。有人问了,听说只收现钱,就扭头走了。只有少数几位大爷大妈会打开小手巾包,摸出几块钞票。
一位大妈说,这一老一小,没有微信、支付宝,现在谁还带着现钱出门?人家都卖完了,她们也卖不完。我听了,找地方去换零钱。好容易找到一个卖剪纸的,说好微信刷给她两百,买几幅剪纸,换给我一百元和几十元票子。而后我再返回到小女孩和老奶奶那里。
小女孩十一二岁的样子,一头整齐的短发,闪着一双机灵的眼睛,说,叔叔买艾蒿吧,两块钱一把儿。那么大的一把儿才两块钱啊,我说给我拿十把儿吧。女孩看了看我,露出疑惑的神情,说,叔叔要这么多干嘛?用不完就蔫掉了。
我说我送人。也确实,住在地坑院里,认识了不少邻居,回去送给他们吧。
女孩大声地跟老奶奶说,奶奶,这个叔叔要十把儿啊!那位奶奶听了就咧开嘴笑了,说,好,好,再送人家一把儿,自家动手采的,值不得什么钱。
女孩一把把儿的,给我挑了十一把儿递过来。说,俺们没有这么大的袋子,用这个袋子装一下吧。我看她从身边拿出来个大尼龙袋,把里边的两件衣服掏出来。我赶忙说,不用不用,用绳子扎一下就行。
女孩看我坚持,就用塑料绳子为我扎好。我把一百元的票子裹在零钱里递给老奶奶,说,我数好了,装起来吧。老奶奶说好、好,接过来就塞进了口袋。
我提着一大捆艾蒿往前走去。想着这么多艾蒿,得费一老一少多少工夫啊。
这个时候,就听后边有人喊着追过来,原来是那女孩。她气喘吁吁地将一百元票子递给我说,叔叔,你给多了。二十块就够了。要不是奶奶掏出来看,俺们还不知道哩。
我说这不是我的,你快拿回去给奶奶。
小女孩却硬性地塞给我,说,奶奶的钱都放在她手绢里了,刚才她拿出来准备放进去才知道你给多了,这钱俺们不能要。说着就跑走了。
今年这个时候,我仍旧到集上去,想着能遇到那个小女孩和老奶奶。
还真看到了她,她似乎长高了,一头短发也扎了起来,而她只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我上前问,你奶奶呢?她好像并没有认出我来,只是弱弱地说,奶奶,走了……
真是个让人意外的消息。女孩没有爸爸妈妈吗?还是他们出去打工了?我不好多问,看到她脖子上挂着一张微信扫码,知道她已经会用手机收款了,便说,我要十把儿。
女孩给我挑好,捆扎好。我扫了码提着就走,女孩只顾忙其他的顾客去了。走出老远,我按下了一串数字,发了出去。心里稍显轻松起来。
那个老奶奶,去年看着身体还可以,怎么就离世了?这会给这个女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和影响啊。她一定学着奶奶,去到她们去过的地方,早早采了艾蒿,再到这里卖。我看到她的身后,有一辆架子车。
过了一日,微信显示款项如数退回。退回原因是“小爱未在二十四小时内接收你的转账”。看来这个小爱,还是像去年一样,不肯多要别人的给予。可这里面还有她的艾蒿钱呢,我又怎能白得人家的劳动成果?
于是我打听着找到了沟边不远的这所小学。
小学设在一座文庙里。这座庙原来是方圆五十里的大庙。后来发生大火,当地百姓都跑来救火,还是烧毁了。经过修整,保留了房屋大殿的结构,还有前后三进的院落。先是做了村委会、仓库和夜校,后来就办起了小学,渐渐办成远近闻名的一所学堂。老百姓说,还是沾了孔圣人的光。里面就又塑起了孔子像。
我找到教师办公室,打听一个叫小爱的女孩。一位老师说,不清楚有这个学生。问我可知她的大名。我蒙了,还真不知道啊。我就说明了来意。我是带着零钱来的。老师让我等等,一会儿下课了再给问问。
我看着老师正忙着批改作业,就走了出来,到前后院子里闲逛,看看这座老建筑。
院落里铺的还是老石条,墙也是老砖。白灰涂抹的地方,写有孔子语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那位守门的老校工看到了我,走过来问我可见到人。我就把情况告诉了他,说得等到下课再问别的老师。
老校工说,哎呀,你刚才说你找老师办公室,你就说你找小爱不就行了吗?
我高兴起来,说你知道小爱?
老校工说,知道知道,一个村里的,怎么能不知道小爱?是个可怜的孩子啊。不过这孩子品学兼优,很讨人喜欢。
老校工跟我讲起了小爱的事。
小爱是个苦孩子,也是个坚强的孩子。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岁那年小爱半夜里发高烧,爸爸出去找医生,那晚下着很大的雨,爸爸跑得急,滑到了沟里。等天明找到时,人已经没了。他抱在一棵冲倒的树上,没有爬上来。小爱的妈妈坚持了三年,守不住,终于还是改嫁了。
奶奶和小爱就这样相依为命地活过了最艰难的时日。后来小爱上了学,放学就往家跑,帮着奶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奶奶喂了一头猪,养了一窝鸡。奶奶还带着小爱去采野菜,割艾蒿,到集上去换钱。猪到年底卖,鸡下了蛋,奶奶都给小爱吃。小爱不吃,也拿到集上去换钱。
去年小爱的奶奶死了。小爱哭得死去活来,那段时间,小爱总是跑到坟上去找奶奶。人们看到都掉泪。有人去找到了她妈妈。妈妈来了要把小爱带走,可是小爱说什么都不走,说走了就没人守着奶奶了。
后来村里商量着给小爱捐款献爱心。学校有个支教的姚老师一直单身,正好也是小爱的班主任,就担负起照顾小爱的责任,和小爱同吃同住,现在小爱上六年级了。
中学就在不远的镇子里,到时是住校还是继续跟着姚老师,还不知道。总之小爱现在好多了,而且学习也很好。
正说着,下课了。
老校工指着走出教室的姚老师,而后又指出了小爱。
你别说,姚老师和小爱还真有点像。小爱的大名叫李爱菊。我跟姚老师说了小爱两次拒收善意的善举。姚老师说,乡亲们和老师给她的捐款她也不要,还在我这里保存着。这孩子就这样,从小受奶奶的影响,以一颗善良之心看待社会、对待他人。
我跟小爱说,你拒收了我的好意,可是你得把艾蒿钱收下吧,你不收,我反而过意不去了。小爱说,那算什么,俺们塬上有的是。
我还是坚意地拿出零钱给她。小爱说,叔叔我想起来了,去年也是你吧,总想着帮我。我真的不需要,村里和老师都帮助我,我还养着鸡、养着兔子呢!
小爱是个值得关注的孩子,我提出到小爱家里去看看。小爱看着姚老师说,端午节放假,我们包粽子,让叔叔一起来过节吧。姚老师刚才加了我微信,知道了我的身份,高兴地答应了。
一路艾蒿飘香,我知道,家家户户都插上了艾蒿,而且那香气里,还有粽子的味道。
又一个带有美好与祝福的节日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