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最美六月天 打卡昙华林 首站到湖美

湖北美术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开放共赏

    昙华林校区大门。

    武汉地铁5号线“昙华林武胜门站”,以“艺林丹青”为设计主题,名为《艺术之眼》,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提炼昙华林街区的典型建筑元素,转化为视觉图形语言,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构图方式加以组合,充分展现昙华林的历史文化精髓与街区浓厚的艺术氛围。

    此站艺术景观由湖北美术学院设计。地面之上,便是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在这里,该校一年一度的毕业生优秀作品展正开放共赏。这不只是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果的集中展示,让社会了解当今美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也能管窥美术、艺术与设计、科学的紧密联系,展示当代新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

    湖北美术学院校长周峰说,毕业生在湖北美术学院这片艺术沃土上汲取养分,茁壮成长,潜心艺术创作,以艺术设计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毕业作品不仅体现了学生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创意,也展示了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 百年校史积淀深厚美学思想

    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美术馆展出的2024年本科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共展出152件优秀作品,从1700余件本科生毕业作品中遴选而出。从油画、版画、漆画到中式家具;从社区空间设计到极地科考交通工具;从木雕到影视剧场场景设计……毕业生通过作品表达出他们对传统的致敬、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大胆定义。

    美术馆一楼,《阳光下的守望》《谷雨初霁》等作品中展示出的“手上功夫”值得细看。国画作品《绘古·情寄》中,创作者毛滢将中国文物中的50组纹样描绘在50张明信片上,细腻自然的笔触和灵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敬意。在油画《学校后山》中,创作者王文涛眼中的家乡呈现出跟以往完全不同的蓬勃生命力和全新的发展面貌。

    位于美术馆4楼的雕塑作品《献给父亲的礼物》是毕业生隆忠良为父亲进行的创作:他的农民工父亲一生热爱画画却因家贫放弃了画画的梦想,儿子在毕业设计中为父亲创造了一个他梦想中的画室,算是帮父亲圆了梦。“毕业生在创作题材上更宽泛了,他们关注传统文化和社会、家乡变化,也愿意通过作品表达亲情。”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杰评价。

    湖北美术学院共有绘画、雕塑、中国画、书法学等共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拥有104年的建校史,办学过程中,我们在绘画、雕塑和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中积累了丰富的技艺和深厚的美学思想。”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常委曹丹表示,在实验艺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这些深刻的内涵和美学思想也依然是该校艺术教育的坚实基础。

    ■ 科技艺术融合畅想未来生活

    2024年毕业作品中,既有学院经典传承的传统艺术,又有数字时代讲述的时代故事。不少作品将传统、历史和当下的科技联系在一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借助数字艺术、互动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等现代新艺术形式,进一步拓展艺术的表现范畴,有力推动艺术创作与设计的革新。

    版画作品《面孔》的创作就体现出与科技融合的方式。创作者马驷骏介绍,在创作过程中,为丰富拓展创作素材,他利用AI创设生成模特照片和环境,再根据图片进行版画创作。“这种融合将AI技术作为创作工具,也拓展了艺术创作者的素材来源。”

    此次毕业展中,许多工业设计作品都融入了科技元素。创作者谢皓涵的《智能农业病虫害监测车》,就是在传统病虫害监测车的设计中融入智能识别技术,配合高分辨率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加上大数据分析和无人机等,能在种植区形成陆空协同实时监测系统,并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功能。而在《极地科学探索交通工具概念设计》中,创作者陈潇炀不仅为极地交通工具设计了酷炫的外形,还为其搭载了变形结构、生命体征检测系统以及通讯系统等模块,让科技内核和艺术外形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科技的介入正在逐渐消解艺术领域内各专业之间的边界。”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张锐说,新技术背景下,传统艺术创作的概念和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创作过程和展示方式也在媒介、形态、艺术语言上都有了新变化。

    ■ 美育成果点亮城市公共空间

    2024年4—6月,以“生成”为主题的湖北美术学院2024届毕业生作品展除在该校藏龙岛校区举行外,还陆续走进湖北美术馆、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黄鹤楼公园和北京798艺术区展出,2000余件(组)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作品让观者应接不暇。

    今年,湖北美术学院将毕业作品展开到多个场馆。昙华林校区展出的优秀作品展是今年毕业季精彩的最后一幕,与网红昙华林街区一墙之隔,减少了市民与展览的空间距离,更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美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交流融合,让高校教学成果与社会、城市共享。

    在毕业展期间,不少市民和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到现场观展。来自杭州的六年级学生小田学了两年多绘画,在展览现场,他和家人一起认真观展,感受作品中色彩、笔触等细节。小田母亲说,看毕业展不仅可以欣赏到艺术之美,还可以让爱好艺术的青少年和家长最直观地了解到艺术类专业到底在学什么,解答他们关于艺术分为哪些专业方向、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方向等疑问。

    “加强美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高层次需求。美展点亮城市公共空间,能让艺术走近公众,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曹丹介绍,日常教学中,该校在各专业均开设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的课程,通过与企业展开合作、举办艺术市场讲座等多种方式,增强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和实际价值,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艺术教学与社会发展的有效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