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星
文学与都市,互为镜像,每一个城市都为它的书写者提供了独特的语言、经验和叙述。喻之之作为湖北作家群中“80后”女作家的代表人物,“都市”在她的写作历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意义。从《十一分爱》《迷失的夏天》再到作者新近出版的《忧伤的夏小姐》,她以细腻的笔触构建出属于她自己的文学空间,并不断触及都市景观中人类情感生存这一核心问题,用她自身的生命体验回答了如何超越都市人的情感之惑。
在《十一分爱》中,对爱新鲜感的寻找与对爱永恒性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倘若唯一的“不变”是“变”,那么都市人又如何确认关于爱的坐标?喻之之以两个闺蜜的不同爱情体验写出了“80后”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显示了一位“80后”作家洞察当代生活多变的不凡眼力。作家写出了“80后”的困惑——不仅仅是女性在爱情体验上总是感到不尽如人意的困惑,也是当今许多人都有的选择之惑:随波逐流,还是上下求索?《十一分爱》通过两种情感困惑表达了对于爱情、人生、社会的思考。
《四月的牙齿》(收录在作者新近出版的小说集《忧伤的夏小姐》中)则通过描写三角恋中的人心隐秘,揭露了在对新鲜感的寻找下“爱”本身的变异与丑陋。小说主人公莫莉“我这一生,对于钱的渴望”这句自白,可以理解,却是多少人的梦想与厄运的无奈写照!为此,她打拼过,也装过百依百顺,到头来还是欲壑难填。
于是,《四月的牙齿》便与《十一分爱》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清纯有清纯的惶惑,老练有老练的隔阂;尝试有尝试的误区,消费有消费的歧途。而且《十一分爱》的对比手法与《四月的牙齿》的悬念多多、耐人寻味,各臻佳境,显示出作家笔法的开阔。
到了《何不顺流而下》,作者好像一下子摆脱了写爱情故事的各种纠结思绪,揭开了新的风景:不管爱情是转瞬即逝还是消费主义背后的欲望,对作者来说,都已不再重要了,如何安放自己的本心,成为她关注的首要问题。毫无疑问,这样的立意已经超越了个人情感层面的“小爱”,上升到了人类情感的普遍生存状态。老K,一位特立独行的人,因为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而选择了辞职。他身居都市,却梦想养马……最终,老K终于回到了故乡,如愿以偿买了一匹好马,过上了返璞归真的生活。这样的故事弥漫着浪漫气息,虽然好像离现实太远,却显然寄寓了一种美好的梦想:将那些缠绕着生活的困惑与烦恼驱除到心外,按照浪漫的个性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这篇小说给人带来了可喜的亮色。我因此想起了当年读张承志的《老桥》、史铁生的《礼拜日》、迟子建的《原始风景》时体会过的欣喜:这世上总有人在寻找着心中的感动、发现着新生活的可能。
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写道:“城市也认为自己是心思和机缘的产物,但是这两者都不足以支撑起那厚重的城墙。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都市在为文学提供素材的同时,作家聚焦的始终是时代浪潮下关于个人的情感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说,寻找都市人的情感之惑,就是寻找个体在都市的生存方式,于是此时的空间具象为情感的容器,容纳每一个普通人的细碎情感。《十一分爱》《四月的牙齿》《何不顺流而下》,体现了喻之之在不同创作阶段对于都市人情感状态的思考,从对“爱”变与不变两种信念的选择,到揭露爱的变异与丑陋,再到关注普遍人的生存状态,她的回答愈来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