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走进中国建筑科技馆

小学生探秘“未来城市”

    光谷一小举办的校园桥梁建筑艺术展。

    武汉长江大桥、鹦鹉洲大桥、杨泗港大桥……几乎长江上的座座大桥都有;江南小桥、重庆跨江桥、贵州螺旋桥,安徽宏村网红桥;孩子们自制的竹节桥、木棍桥、提篮桥、纸桥、瓦棱桥……新学期,在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的校园里,摆满了造型各异的桥,令人目不暇接。暑期里,该校的孩子们亲手设计并制作了几百座桥,秋季开学时各式桥梁让校园变成了桥梁建筑博览馆。

    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 9月13日,该校组织四年级同学走进中国建筑科技馆,不仅领略了建筑文化之美,还畅想了未来建筑科技的无限可能。

    ■ 增文化自信:

    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

    进入中国建筑科技馆,馆内设计现代、明亮,未来科技的气息扑面而来。师生们注意到建筑科技馆的整体布局科学合理,各展区之间的无缝衔接使得参观体验流畅无阻。馆内的指示牌清晰易懂,引导着同学们一步步走入建筑科技的世界。

    在古代馆展厅内,展示的最早建筑是位于浙江宁波余姚市的距今5000—7000年前的河姆渡房屋的模型。解说老师介绍,据历史考证,河姆渡房屋由一排排的桩木作为支架,桩木的上面架有大梁和小梁来承托地板。这种房屋能够非常好地适应中国南方潮湿的气候,上层用来住人,可以防潮防野兽,下层可以养一些家畜,一屋多用。“河姆渡的房屋是属于干栏式建筑,在它垂直相交的接点处发现了榫卯技术,把中国出现榫卯木作工艺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古代展厅展示的建筑元素,一木一瓦一雕无不体现着古人对美与趣味、人与自然和谐的极致追求。同学们也直观地感受到建筑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早期的茅草屋、泥土房,体现了人类简单而实用的居住需求,而后随着文明的发展,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使建筑逐渐向着更加高雅、复杂的方向发展。”在场馆讲解员和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对古代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一边仔细聆听,一边围住展品细致观察、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技艺与风格,如木结构、飞檐、斗拱等,在同学们笔下,或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速写,或成为一篇篇图文并茂的笔记。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触摸、仰望、感受建筑之美、建筑之趣,探寻建筑的造型、纹饰、色彩、历史、古诗词、技术等方面的奥秘。

    ■ 享科技创新:

    感悟现代建筑科技之趣

    除了丰富的展览内容,师生们注意到中国建筑科技馆还特别注重游客的互动体验。

    在多个展区,学生们都能参与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在光谷一小大队辅导员蒲雨薇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大胆尝试“智能建筑模拟体验”,通过触摸屏幕设计自己的建筑,并模拟其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如地震、风压等)会有怎样的表现。

    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刚才的智能建筑模拟体验太奇妙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魔法师,轻轻一点,各种设备就自行运行起来,原来未来的建筑可以这么智能!”在虚拟现实体验区,学生们戴上VR眼镜,瞬间被带入一座未来城市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天空中的飞行器、电动汽车、绿色植物等构成了一个个理想的都市生活场景,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奇妙与便利。

    在“未来建筑”展区,展示的3D打印建筑、模块化建筑等新兴概念,吸引了大家的眼球。3D打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建筑的施工周期,同时降低了造价和材料浪费。而模块化建筑的想法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建筑方式,可以让建筑的设计、生产和施工更加高效与灵活。这些展品不断激发着大家对未来建筑生活的想象:未来的人们将住在怎样的建筑中?

    ■ 树远大理想:

    愿为未来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对建筑科技馆的参观,同学们不仅对建筑科技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渐渐意识到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建筑不只是冷冰冰的水泥和钢筋的堆砌,它还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与情感。四年级7班学生杨佳昊说:“我看到了许多有着强烈地方特色的建筑样式,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变迁记录了社会的变革,而每一座建筑在其所处的环境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就像我们暑期作业‘我是小小桥梁设计师’一样,我们自己手工制作的‘晴川阁桥’就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它见证了武汉的历史变迁。”

    参观结束前,同学们聚在一起热烈地探讨未来建筑的话题,“作为当代人,我们需要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同时也要为提升今后的生活品质而努力。”“我相信未来建筑会更加智能,也更加环保。”

    “建筑作为一门与科学结合的艺术,一直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未来,这些小学生们或许会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一代新锐,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书写建筑更加灿烂的明天。”蒲雨薇老师介绍说,学校“场馆思政课”的活动已经持续多年,这是学校“行走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是通过亲身观察、体验、交流,激发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杨枫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