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我们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定义了我们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肖奕叁 摄

    《这里是中国3》

    星球研究所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

    这片土地山脉广布、江河纵横。这片土地上的创造,也是如此深厚、如此多样。

    11万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南方驯化了水稻,之后又在北方驯化了粟、黍。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开始了彻底的变革,人们称之为“农业革命”。农业为之后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此后,我们的创造加速发展,建设农田、村镇、城市,造物的类型、数量都越来越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2座、名镇312个、名村487个、传统村落8155个、历史文化街区1274片、历史建筑6.72万处,是我们的伟大创造;总长达21196.18千米的长城,历经两千年战与和,诉说四万里家与国,是我们的伟大创造;总长3166千米的中国大运河,全球开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是我们的伟大创造;总面积超过5亿亩的梯田,让漫山皆云梯,是我们的伟大创造;两端直线长度相当于赤道1/4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梯航万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则是我们和东西方众多文明共同的伟大创造……

    正因为这些伟大创造,这片土地才成为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才成为中国人。我们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定义了我们。

    《这里是中国3》采用三大时间尺度讲述中国地理,分别是:6500万年以来的中国,探索极致的华夏山水;1万年以来的中国,讲述农业起源后灿烂的中华文明;100年以来的中国,记录巨变的现代中国。

    在这本书中,读者将看到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起源。早期,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蒙昧时,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等在各地陆续崛起。就像黑暗中的火柴,不断点燃又熄灭。

    第二部分:生长。后来,越来越多的村镇、城池在各地兴起,像长安、南京、丽江等,在华夏大地上,它们就像持续燃烧的灯火,照耀千年。

    第三部分:互动。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内外部的交流互动非常频繁,包括长城、大运河、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大地上,画出了一条条闪亮的动脉,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让中华文明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四部分:创造。中国更加繁多的物质文明如沧海遗珠,弥足珍贵,包括民居、梯田、古塔、兵马俑、圆明园等。

    ■ 良渚:5000年前的烟雨江南

    中华文明五千年,短短七个字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但就是这句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话,却一度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华文明史被认为只能追溯到距今3600多年的商朝。所谓的五千年文明,仿佛只存在于传说之中。改变这一切的,是长江下游的一处考古遗址。虽然此地曾经的名字已无从得知,但它现在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良渚。

    良渚的申遗成功,让世界认同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只是传说。

    早在五千年前,江南就已经发展出早期的国家形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建立了自己的浪漫国度。他们的都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水上之城”。

    ■ 基建狂魔:水利工程与稻作农业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良渚所在的江南地区应该一直是被水滋润的地方。但出乎意料的是,水一度是良渚最大的敌人。

    在良渚文化尚未诞生之时,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这片土地均处于海水之下。经历之后的漫长岁月,即使海水退却,沿海地区的生活也并不平静。每年的初夏,这里都会迎来持续的梅雨。雨期过长会带来洪水,过短则会造成干旱。到了夏秋之际,这里又台风频发,每次过境都会伴随大风和暴雨,甚至带来风暴潮与海啸。

    虽然饱受水灾的侵扰,但无法否认的是,丰富的水源也浇灌出了文明之花。经过两千年的积累,这片土地不仅遍布生机,文明也随之悄然萌芽。

    良渚人深知,若想突破发展的桎梏,当务之急便是解决频发的水患。水来土掩,他们决心修筑一座“超级水坝”。良渚所在的西边山地,丘陵此起彼伏,只要用水坝连接山体,就能阻挡从山谷流出的洪水。

    为了加强坝体,良渚人用草茎包裹泥块,作为水坝的坝芯,并在其外堆筑一层又一层不同材质的泥土。就这样,11条水坝被陆续建造在绵延的山脉间,组成了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坝系统。

    整个水坝系统的蓄水量超过460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西湖的蓄水量。筑坝蓄水可以抵御水患,各个山谷还能够通过水路彼此连接。山上的石料和诸多动植物资源能够沿水而下,形成了一套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

    最重要的是,水利系统能够为农业提供稳定的灌溉用水。位于上游的水库如同心脏,与之相连的河道、水渠如同血管。下游一旦遭遇干旱,它们便能为下游的大片稻田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源。

    ■ 水上都城:城市建设与原始文字

    对于都城的选址,良渚人可是经过了慎重考虑。此地西部有山脉和水坝护卫,能够便利地取得山区资源;东部开阔的河网平原适宜稻田耕作,蜿蜒而过的河流更让此地有了便利的水上交通。

    这是一座独特的“水上都城”,9座城门中有8座为水门。城内更是以水为路,51条河道在此纵横交错,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均为人工挖掘。城内外水系相互连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陆交通网络。

    良渚古城里居住着1.5万—2.3万人,除了王室、贵族,其余的人都从事手工业生产。城内的粮仓堆满了稻谷,让城内的人即使务农,也能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

    就这样,良渚人用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一片平原河网之上,构筑起一座独一无二的“水上都城”。

    不过建造这样一座城池远非易事,良渚古城及周围水利系统的总土石方量达到了一千多万立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体量上而言,相当于建造四座最大的古埃及金字塔。就时间上而言,在不包括木材运输和房屋建造的情况下,假设上万人参与建设这样的工程,也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

    试想一下,如果要组织上万人开展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浩大工程,仅凭口头传递信息,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平日里良渚人就已经会使用特殊的符号记录重要信息。

    良渚的陶器上刻有形态各异的符号,它们中的一部分笔画简单,或许代表着数字。还有一部分符号形象生动,一眼便能看出其含义。有的符号还能互相排列组合,似乎在传达一些复杂的信息。这些符号或许正是良渚人使用的原始“文字”,它们的创造无疑方便了人们的沟通。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