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科海无涯·

哈勃的人生很幸福

    陈洁 科普作家,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著有《山河判断笔尖头》《何以科学家》等。

    □ 陈洁

    很久很久以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出了一个哥白尼,说,地球只是众多行星中的一个,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再后来,英国出了个搞音乐的威廉·赫歇尔,说,太阳只是众多恒星中的一个,宇宙有整个银河系那么大。

    再后来,美国出了个律师埃德温·哈勃,他说,银河系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别的星系。宇宙,我们不知道有多大。

    银河系外还有星系,是哈勃的第一个重要论断。他的第二个重要论断,是“哈勃定律”:宇宙在不断地膨胀,而且膨胀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

    哈勃定律第一次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证据,他甚至提供了宇宙膨胀的速率——哈勃常数。

    俗人如我等,总不免私下里猜度,像哈勃这样以仰望星空为职业和信仰的人,还会不会计较加班费和职称?会不会在意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是88分还是90分?当他知道,宇宙已经以这样的加速度膨胀了一两百亿年,他将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他还会不会害怕死亡?用无可争辩的观测证明了银河系外星系的存在之后,他如何看待自己那一团微不足道的肉身?会不会恐惧于自己的渺小?

    人类的命运让人叹息:能看到的世界那么大,能想象的时间那么长,但能掌控的世界有多大?能拥有的时间有多长?这种巨大的反差,对哈勃来说是困扰吗?或者,这恰恰是他超越自在和彻悟的契机?

    当哈勃创立“哈勃分类法”,给河外星系形态做井井有条的分类时,是否发现自己的生命分配才是更大的难题?用多少精力来谋生,用多少时间陪家人,留给工作和个人兴趣的生命配额又是多少?

    不过看起来,哈勃没有因为空间时间的无边无际而烦恼,他热爱生活,是运动健将,甚至够资格参加世界重量级拳击锦标赛。

    他一度顺从父亲,放弃自己喜欢的天文学,远赴英国专攻法律。在牛津大学,这个美国人从没好好学习过,倒是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英国绅士的派头,模仿上层人的口音、手势、衣着和吸烟斗的姿势。回国后,他开过律师事务所,也当过教师。

    1917年,心仪已久的加州威尔逊山天文台终于递来工作的橄榄枝,哈勃当然求之不得。但适逢“一战”,美国刚对德宣战,他拒绝了邀请。赶完论文、通过答辩、获得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后三天,他到军队报到。

    两年后战争结束了。三十而立的少校哈勃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天文学家哈勃。

    二战期间,哈勃作为弹道专家在美国战争部工作。这一次,他更多地关注武器的破坏性,并积极参与反核战运动。

    哈勃是个幸福的男人,找了个银行家的女儿做妻子,又有钱又崇拜他。哈勃的死也是最好的死法之一,脑血栓来得很快,没什么痛苦,当时他妻子就在他身边开车,他望着前方,头一歪就离开了人世。

    无论多么优秀的科学家,都应该始终不丧失常识、本能和人性根本,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天文学家哈勃迷人的地方。

    1990年,人类第一部太空望远镜由“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升空,其观测结果改变了世界对宇宙的基本理解;34年过去了,这部望远镜仍在工作,众所周知,它的名字叫“哈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