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丝线飘荡至天边,岁月悠悠缓缓流逝。一针一线绣作凝聚百年的挚爱,代代绵延不息。近日,武汉市洪山区鲁巷实验小学六(6)班班主任汪燕琴带着全班孩子走进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在丝丝缕缕针针线线之间,感受古韵的魅力和厚重的荆楚文化史。
■ 非遗宝地激发文化热爱
“天啊!这真的是绣上去的吗?”
“快来看!这件衣服真是皇帝穿的龙袍吗?”
“这些绣片是清代嘉庆年间的藏品,那已经好久好久了呀。”
瑰宝珍贵,自信传承。走进荆楚纺织非遗馆,孩子们亲身经历和感受着历史的绚烂与辉煌。
“楚风悠悠,余韵悠长,在以湖北为中心的荆楚大地上,形成了中华文明源流之一的楚文化。楚地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汪燕琴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向学生们讲述着历史的渊源。
汪燕琴介绍,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质,每年设立的特色新班主题都在变化。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汪老师利用“特色新班”实践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荆楚纺织非遗馆。“播撒一粒种子,开一树繁花”。汪燕琴希望在这个充满古韵魅力的非遗文化环境里,点燃每个孩子内心的热情,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据了解,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是湖北省首个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传承保护、教学研究平台,也是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基地。自2018年建成开馆,面向武汉纺织大学师生及社会开放,积极履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地方四大职能。
■ 孩子讲解员讲出文化自信
“2019年,武汉纺织大学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汉绣作为荆楚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它因色彩浓艳、构思大胆、装饰性强、技艺灵巧,极具地域性特色,在中国刺绣行业中自成一格。”张祺墨、屈佑希两位同学讲解着汉绣的起源到发展,逐层剖析。
根据课程安排,这一次的非遗文化参观之旅共有8位同学主动担当讲解员的任务,张祺墨、屈佑希负责汉绣的讲解工作,在参观之前两位同学做了大量的功课,对汉绣技艺有了深入的了解。“这里很多展品是来自晚清时期的汉绣藏品,最早的展品距今已逾百年历史,上面绣有龙凤、鸟兽、花卉等纹样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同学们听着精彩的讲解,争先恐后地凑近端详。看到场馆中放置着种类丰富的汉绣服饰展品时,感到无比的震撼与惊叹!
“这些刺绣真是精美,古代人的手艺真是太了不起了!”
“没想到我们的祖先能织绣出这么漂亮的衣服!”
在黄梅挑花展区,李妙然同学从刺绣特点、图案形式、色彩搭配、工艺特征、传承发展等方面娓娓道来,清晰流畅的讲解词,仿佛墙上的图文和静默的展品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红安绣活展区,摆放着鞋、帽、枕、兜、衣边、鞋垫、门帘、帐沿等多种绣品,讲解员陈智明同学介绍,红安绣活起源于汉代,其不仅是件艺术品,更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这正是红安绣活能世代相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在阳新布贴展区,从孩童服装、妇女家用,庙堂蒲团等是艺术和实用相融合的乡土美术精品。胡又文、蔡宇轩两位讲解员表述:“由贫穷到节俭,由单纯实用到审美实用,人们正式通过自身劳动的实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创造了阳新布贴质朴的美。”
整个参展过程中,同学们目光炽热、神情专注,讨论着非遗技艺的博大精深,新时代少年与传统文化擦出的火花,点亮着整个荆楚纺织非遗馆。
■ 大思政课堂全方位育人
在秉持“基于兴趣 发展兴趣 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下,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全方位推进思政教育。
“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展馆,在沉浸式参与和体验非遗特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鲁巷实验小学程丽芬校长表示,希望以此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及非遗技艺,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开阔学习视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心,构成了强化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关键战略之一。
“坚持革新,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针对国家对新时代思政课提出的明确要求,鲁巷实验小学在持续推进“五育并举”的措施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大思政教育渗透并融入其中。
在校园里,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音乐美术小人才展示活动以及趣味运动会,为学生们带来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同时,学校还通过开展国旗下微展示、主题班会、诵读经典文章等形式,引导学生领悟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节日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主题活动,实地参观革命遗址和红色景点,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还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元素,通过“彩色假日”“传统节日社会实践活动”“红领巾爱祖国系列活动”等,组织学生探访历史古迹、参与传统手工制作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充分展现了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决心与成效。
(魏杰 高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