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推进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

“城市会客厅”颜值与品质双提升

    新建的彩色混凝土交通岛,既实现道路零高差,还美观耐用。

    城管人员指导施工人员更换“问题井盖”。

    人行道“零高差”改造提升市民出行便利。

    桥下空间被充分利用,变成环卫停保场。

    杨泗港国博大道立交桥桥下空间变身武汉冰雪轮体育公园。

    市政设施彰显着城市的内涵与品质,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年以来,为维护好市民共同生活的会客厅,市城管执法委深入推进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有序开展缘石坡道“零高差”改造、井盖整治提升、桥下空间整治利用等工作,努力为市民打造“畅安舒美优”的城市环境。

    ■ 开展14处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试点

    清晨,一辆辆环卫车辆从洪山区三环线烽火路桥下空间繁忙进出。在洪山区城管执法局的推动下,这里的桥下空间已变身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的环卫车辆停保场,近期正式投用,解决了此前环卫车辆停车难问题。

    武汉被誉为“桥梁之都”,存在大量桥下空间资源。随着城市发展,市民群众对周边环境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为此,市城管执法委积极研究推进城市桥梁桥下空间综合整治和试点利用,点亮桥下“灰色空间”,创造市民活动新天地。

    市城管执法委研究制发《武汉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规划》《武汉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技术导则》,提出休闲游憩类、公共服务类、综合管理类三类激活功能,以不影响城市交通等工作正常开展为原则,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确定全市“二环以内景观为主、二环景用融合、二环至三环功能为主”的总体利用格局。

    位于杨泗港国博大道立交桥桥下的武汉冰雪轮体育运动公园是我省首座冰雪轮滑运动主题公园、拥有武汉首个国际赛事标准街式滑板场,还成功举办多次滑板赛事,正是科学利用桥下空间、激活城市活力的生动写照。

    市城管执法委启动黄浦大街立交桥、友谊大道高架桥(罗家港段)等14处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试点,逐步形成示范效应。目前已完成武汉杨泗港大桥桥下乐园、武汉长江二桥汉口岸等一批桥下空间的更新改造,形成了市民观赏游憩、休闲游乐、文化健身的绿色开放空间,满足了老中青各个年龄段需求,深受群众好评,部分场所甚至成为了热门“打卡地”。

    ■ 全市完成155条路段缘石坡道“零高差”改造

    清晨,市民邓先生从居住小区骑上电动自行车,驶上非机动车道去上班,一路顺畅,“再也没有那闹心的‘咯噔’一声”。今年,武汉越来越多的道路实现了“零高差”。

    自2021年,国家标准规定所有缘石坡道的“高差”下降到0毫米后,“零高差”无障碍改造在全国铺开。

    2023年,武汉城管围绕非机动车出行需要及无障碍需求,对重点片区及重要道路(如沿江大道、青年路、洪山路等)实施人行道“零高差”改造,共实施人行道降坡1000余处。

    2024年深入推进该项工作,按照“角度广、坡度缓、衔接平”标准,对150条路段的缘石坡道进行“零高差”降坡改造,并将其申报为市政府民生实事。

    今年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完成改造、整治提升155条主次干道缘石坡道“零高差”改造;人行道改造修复、整治提升27.7万平方米,市民群众的通行舒适感不断增强。

    ■ 近5年累计整治修复井盖设施12万个

    11月20日,武昌区公正路上,施工人员在一处井盖周围架起施工围栏,用切割机将出现下陷的井盖切下、更换,如同做外科手术。连日来,武昌区城管部门对区内多处下陷、缺损井盖进行维修。

    目前我市共有百余万个井盖,数量众多。

    作为城市井盖管理的统筹协调部门,市城管执法委积极联合市住更局、市水务局等行业部门实施井盖集中整治,探索实践形成井盖管理“城管部门统筹、行业部门监管、权属单位负责”三级体制,推动我市井盖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保障市民平安出行。

    日常工作中,全市城管按照《武汉市城市管线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315号)要求,通过定期通报、督促落实整改等举措,不断压实井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权属单位巡查维护主体责任,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属单位及时发现整治井盖问题。

    近5年来,全市累计整治修复井盖设施12余万个(今年已整治更新4万个),并同步试点推广宽边防沉降井盖、装配式井盖、文化井盖、智慧井盖等新材料、新工艺。通过持续整治,水果湖地区、东湖南路、黄埔大街、建设大道、解放公园路等道路井盖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文/杨忠华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