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劳模领航车轮铸魂,当好先锋走在前列

华昌出租:用行业担当书写城市文明答卷

    陈万青从个人坚守到带动车队传递城市文明。

    陈万青(中)和队员们交流服务心得。

    陈万青(中)和队员们检查车辆安全情况。

    一人坚守立标杆,众人同行铸文明。

    当前,武汉正全力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武汉公交集团华昌出租汽车公司以劳模陈万青为“引擎”,将个人标杆效应转化为行业示范动能,以“万青服务车队”为载体,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服务标准体系化、精神传承制度化,在全市出租汽车行业中树立“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交通担当典范。

    从百万公里“双零”纪录到37人志愿先锋队,从车厢“微服务”到城市“大文明”,华昌出租车正以实践诠释:行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车轮上的里程累积,更是服务民生的初心坚守与引领行业的责任担当。

    ■ 初心如磐:百万公里“双零”背后的劳模标杆

    6月18日清晨,在牌照为鄂ADV9105的华昌出租车车内,锃亮的党徽、免费的矿泉水、洁净的坐垫,连同司机陈万青温和的笑容,成为穿梭街巷的“城市流动名片”。

    尽管有着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市劳动模范等诸多头衔和荣誉,安全行车百万公里“零投诉、零事故” 的陈万青,心底最纯粹的愿望始终是——做一名为城市传递温度的出租车司机。这位51岁的湖北老河口汉子,有着清晰的职业轨迹:1993年入伍,在武警部队淬炼出坚韧与担当,在部队里连续荣获“优秀士兵”“三等功”“优秀班长”等荣誉;1996年入党,将忠诚融入血脉;2001年,成为华昌出租汽车公司的一名驾驶员。

    二十余载方向盘前的坚守,陈万青创造了一项令人惊叹的纪录:累计安全行驶超1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5圈),保持“服务零投诉、安全行车无事故”的“双零”纪录。这源于他对职业近乎苛刻的自律。他的车厢坐垫干净无杂,车窗一尘不染,手触之处不积灰。“这辆车就是我的家,乘客就是家里的客人,家里搞干净不是最基本的吗?”陈万青说。

    服务,他追求极致。多年前,一位宿醉赶飞机的乘客口渴难耐却无处买水,触动了他。自此,他自费在车上常年配备免费矿泉水,七八年来月均消耗两三箱。

    小到充电线、纸巾、创可贴,大到千斤顶、扳手,他把出租车变成“百宝箱”,只为满足乘客的不时之需。遇到老人,他必定下车搀扶,搬运行李,耐心叮嘱。他说:“将心比心,我们不能怕麻烦。”

    这份执着与匠心,赢得了百余位回头客,更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5次武汉市公交集团公司“日行一善,德润江城”总经理特别奖、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劳动模范、湖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全国最美出租汽车司机”……每一个称号,都是对他初心与担当的加冕。

    ■ 善潮奔涌:从“独行善”到“众行暖”的文明接力

    陈万青这棵“标杆树”的繁茂,引来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筑巢鸟”。2020年,武汉公交集团华昌出租汽车公司成立“万青服务车队”。37名获得过公司“日行一善”称号的优秀驾驶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聚集在劳模周围,共同立下“以德为本、做好人、行善事”的朴素誓言。

    这支队伍没有刻板的教条,只有心照不宣的行动准则。走进任何一辆“万青服务车队”的车厢,扑面而来的整洁感和舒适度,是队员赵小兵最引以为豪的“基本功”:“乘客坐得舒坦,咱心里也亮堂。”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携带重物的乘客,队员们不约而同地下车搀扶、搬运行李,已是融入骨子里的习惯。

    车队真正的灵魂,是陈万青在常年服务中摸索出的“四心”工作法:

    一瓶水的温度,贴心:如今,自备的矿泉水成了车队标配,解渴也贴心。队员杨琦说:“常有乘客问多少钱,我说免费,他们惊讶之时的道谢声,让我很有成就感。”

    一趟路的陪伴,暖心:陈万青“兼职导游”的故事在车队广为流传。面对外地游客,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武汉的风土人情,推荐最优路线。在他的带动下,车队成员都成了“武汉通”,“用心跑好每一趟车,让乘客记住武汉的好”,成为大家的默契。

    危急时的担当,真心:2023年12月24日的长江公铁隧道内,“万青服务车队”司机张潘路遇突发疾病的司机,及时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更大事故,其事迹经长江日报报道后,被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武汉温度”刷屏网络,全国共睹武汉的哥的真心。

    二十载的坚守,诚心:“爱心助考”是华昌出租汽车公司坚持最久的“传统项目”。陈万青坚持了二十多年,如今“万青服务车队”集体接棒,队员王健感慨:“看着孩子们走进考场,就像送自家孩子,这份责任和快乐,我们会一直传下去。”截至目前,车队累计免费接送考生237人,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服务241趟次,志愿服务里程超过7100公里。

    这支以劳模名字命名的队伍,正成为武汉街头一道流动的文明风景线,他们的正能量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近200次。善行,从一个人的星星之火,终成一群人的燎原之势。

    ■ 薪火相传:劳模“工作室”炼就服务“金招牌”

    “万青服务车队”的茁壮成长,并非偶然。在华昌出租汽车公司,以陈万青为核心的“劳模工作室”,成为孕育优秀服务和传承精神的“摇篮”。

    这个“工作室”没有固定的围墙,流动在车厢里,扎根在队员心中。陈万青是当之无愧的“首席导师”。他分享自己百万公里“零事故”的经验——“复杂路况应对技巧”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他结合具体案例的生动讲解;他强调的“文明用语规范”,体现在每一次与乘客温和耐心的交流示范中。新队员上岗,常有“老带新”的跟车学习,陈万青和资深队员手把手教,从车辆保洁的“死角”到与特殊乘客沟通的“分寸”,倾囊相授。

    车队内部自然形成了“比学赶超”氛围。陈万青“四心工作法”被队员们理解、吸收,并融入各自的风格。张潘隧道救人的勇气,就源于这种熏陶:“看陈队他们平时怎么做,遇到事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武汉公交集团华昌出租汽车公司则将劳模精神和车队的成功实践,转化为提升整体服务的“金钥匙”。将“万青服务车队”的标准作为优秀驾驶员的标杆,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将“爱心送考”“困难群体帮扶”等志愿活动制度化、品牌化,赋予驾驶员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在日常管理中,将安全和服务置于核心,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激励,让“安全第一、服务至上”从要求内化为习惯。

    “陈万青劳模工作室像一块磁石,也像一座桥梁。”华昌出租汽车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它把陈万青个人的优秀经验提炼出来,传递开去,把志愿服务的热情凝聚起来,扩散开来。最终,让‘向劳模看齐,为城市添彩’成为华昌驾驶员队伍的共同追求。”这种以劳模精神为引领、以实践传承为路径、以精细管理为保障的模式,正炼就着华昌出租车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闪亮的服务“金招牌”。

    撰文:吴双 汪耿琦 胡慧珠 摄影: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