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以更新破自我
于时代绘新章

    □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高三(6)班 元佳欣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那些激荡的浪花里,永远跃动着自我革新的力量。燧人氏钻木的火星点亮文明,毕昇胶泥上的活字重组智慧,而今数字时代的我们,更需在传承与突破中完成精神的迭代。作为新时代青年,只有永葆自我更新的自觉,才能在时代潮头立稳根基,于风云变幻中开创新局。

    更新是青竹拔节般的自我超越。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院长,从北大毕业便扎根大漠,用五十年光阴守护千年壁画。她带领团队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让游客通过VR技术欣赏特窟壁画,既减少了文物损耗,又使飞天舞姿在云端永驻。这种守护中的突破,恰似导演饺子创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过程——这位四川青年蛰伏十年,将传统水墨技法与好莱坞级特效融合,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震撼银幕。他们用行动诠释:真正的更新,是让文化根系滋养创新枝芽。

    更新是春蚕破茧式的范式突破。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继承袁隆平院士遗志,今年成功培育出“耐盐碱稻湘两优900”,让盐碱地飘起稻花香。而在深圳腾讯滨海大厦,建筑工人们通过“智能安全帽”学习BIM建模技术,把传统瓦刀变成了数字画笔。这些奋斗者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我更新不是推翻重来,而是像活字印刷术般重组既有元素,在旧土壤里培育新希望。

    更新是星河璀璨般的文明接力。北京首钢园里,“90后”设计师将废弃高炉改造为冬奥会“冰雪大跳台”,让钢铁记忆与冰雪运动共鸣;广州永庆坊中,学生们用3D扫描仪记录骑楼雕花,再通过全息投影重现西关小姐出嫁场景。这一切都在明确科技不是传统的掘墓人,正如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让百万件馆藏珍品跨越宫墙,在青少年指尖获得新生。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回望,从西南联大师生南渡西迁守护文脉,到平均年龄33岁的北斗团队建成全球卫星系统,历史长卷处处书写着“苟日新,日日新”的青春宣言。当我们重读《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句子,更应懂得:这“新”字里,有对文明基因的守护,有对技术革命的拥抱,更有破茧成蝶的勇气。让我们以传统为纸,以创新为墨,在时代的坐标系中,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更新日志!

    指导老师杨思琦点评:本文结构严谨,以三重比喻串联古今案例,既有樊锦诗守护敦煌的数字转型,又有冬奥首钢园的硬核创新。语言凝练生动,巧妙化用典籍金句,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思考中彰显青年担当,展现新时代学子思辨力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