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提升孩子专注力 家长可尝试做“减法”

    最近,一位四年级学生妈妈向班主任求助:“老师,孩子写作业时总是东张西望,15分钟的抄写要花1小时才能完成,我该怎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家长们最常跟老师聊起的话题。本期《你问我答》栏目邀请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李园林为家长们支招。在她看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并不是去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减少干扰,恢复专注。

    ■ 这些打断孩子专注力的举动,你有几个?

    根据相关研究,屏幕使用每天多于2小时、每天睡眠少于9小时、家庭结构混乱、缺乏身心活动、父母过度干预等因素,是造成专注力低下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实对成年人来说,专注力困扰也很普遍。短视频、速读一本书、速看一部剧……“静下来”“慢下来”“定得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所以,家长应避免使用“你看我们小时候”“你看别人家的孩子”等话语,去跟孩子的专注力情况进行对比。

    我们在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赛道上,一直效果平平,有没有可能并不是我们做得不够,而是我们做得太多?对照以下这些行为,家长们可以参考,不经意间对孩子专注过程的“打断施法”,我们是否中招?

    1.孩子在玩玩具/写作业时,会中途递水/食物。

    2.看到孩子用“笨办法”解决问题时,会立刻示范正确方法。

    3.辅导作业时,每隔5~10分钟就指出书写/计算错误。

    4.孩子讲述事情时,会边听边刷手机/做家务。

    5.用手机/平板作为安抚工具(如孩子哭闹时给看短视频)。

    6.允许孩子边吃饭边看动画片。

    7.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时,未设置时间提醒装置。

    8.同时给孩子出2个以上指令(如“收玩具+洗手+准备书包”)。

    9.临时增加新任务(如写完数学作业后要求加练口算)。

    10.孩子专注时突然询问学校情况(如“今天老师批评你了吗?”)。

    11.孩子学习区域摆放玩具/电子产品(非学习必需)。

    12.孩子学习时,客厅电视/音响保持开启状态。

    13.孩子书桌墙面贴有超过3张卡通海报/课程表。

    可能正是上述这些“专注过程的殷殷关切”,反而削弱了孩子本身的专注储备。

    ■ 多管齐下,提升专注力

    对于如何有效提升孩子专注力,我有以下建议:

    ——打造“专注力”喜欢的环境。

    家长可以在儿童房设立专用学习桌,桌面只放学习用品。孩子写作业时,将玩具、零食、手机等全部移除视线范围;关起房门或主动降噪,如弟弟在客厅玩耍时,给写作业的姐姐戴上儿童专用降噪耳罩;日常在家中,可设立全家“无声时段”,家长手机设置免打扰模式;每周日全家进行30分钟物品“断舍离”。

    当孩子拖拉时,用指时钟、比画手势的非言语方式代替频繁催促。当孩子练琴或背诵出错时,不中途打断纠正,而是记下错处,等任务完成后再提醒。当孩子出现专注力进步时,表扬具体行为而非结果。如认真做数学题或做家务时,不直接表扬“你更专注了,你真棒”,而是说“你刚刚一口气把10道练习题都解完了,你很认真”。

    ——拆分复杂任务。

    引导孩子拆分复杂任务,把作业按科目或题型拆成小模块,用便利贴标注完成顺序和时间。如将语文作业拆为:①听写10个生词(8分钟)②朗读课文(5分钟)③完成3道造句题(10分钟)。每完成一个任务,让孩子划掉条目清单。

    ——试试改良版“番茄钟”时间管理法。

    6—8岁孩子,学习任务前使用彩色颗粒沙漏计时,每专注10分钟休息3分钟。9—12岁孩子使用电子计时器,每专注25分钟休息5分钟,休息时做眼保健操或拉伸。专注状态被打断后,重新进入至少需要15分钟的启动时间。

    ——在家务、游戏、运动中穿插训练。

    让孩子负责多步骤家务如叠衣服,等他独立叠完再进行指导。或进行“10分钟内分拣开红豆绿豆”等精准度训练;尝试专门的视觉、听觉专注游戏,如“数字追踪”:家长匀速念数字(如3-8-5-2-9),要求孩子听到“5”时举手;玩“故事侦探”游戏,朗读故事时提前布置任务,如数出文中提到几次“兔子”;来一场“记忆翻牌”挑战,用扑克牌玩翻牌配对游戏,从3对逐渐增加到8对。

    小型运动也能更快激活孩子的专注系统。放学后先跳绳100下或拍球15分钟,再开始写作业,效果会更好。

    最后,我想跟家长朋友们分享一句话:家长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专注力教具”——做饭时投入的身影,读书时沉浸的微笑,都在默默绘制专注力的心灵图谱。每个孩子的大脑都是一片独特的“注意力森林”,有的像白桦林般快速生长却纤细,有的像橡树林般缓慢却坚实。当我们放下手机全心陪伴孩子完成一个番茄钟,当我们把“怎么又分心”换成“刚才那10分钟你很投入”,我们已经在构建最珍贵的注意力培养环境——充满安全感的亲密关系。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专注的微光,让它渐渐成长为照亮未来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