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杨蔚 通讯员况昕昀 詹诗涵 严欢)近日,武昌区位于阿里中心、保利滨江和中交大厦的三处街道招商共享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全区招商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招商+”多元融合模式加速落地,助力辖区企业发展。
此次新启用的三处中心各有侧重,位于阿里中心的徐家棚街道招商共享中心主要服务于数字科创类企业,位于保利滨江中心的杨园街道招商共享中心重点探索智慧化运营模式,位于武汉智慧交通产业园(中交大厦)的共享中心则依托武汉理工大学资源,聚焦绿色智能船舶领域的发展需求,打通“实验室到码头”的通道。
武昌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武昌区街道招商共享中心自建设以来,已形成“多街道联动、多场景覆盖”的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区13条街道已布局20个招商共享中心(含分中心),共提供超过400个共享工位,分布在包括徐家棚街道V+合伙人大厦、珞珈山街道科创大厦、积玉桥街道咸宁大厦、白沙洲街道双创中心等多个点位。这些中心集展示、洽谈、会议等功能于一体,可为企业提供资源对接、商务洽谈及临时办公等综合服务。
在武昌区,不仅招商服务网络横向扩容,招商服务模式也正实现纵向升级。围绕企业需求,武昌区创新推出“招商+金融”“招商+校友”等“招商+”多元融合模式,推动服务从“过渡办公”向“精准赋能”跃升。该模式整合了多方面的资源:引入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站,提供融资咨询等专业支持;利用高校校友网络,促进产学研资源对接与项目转化……
“共享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资源流动的枢纽。”武昌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强各中心之间的联动,目标是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更广泛、更有效的支持网络,满足其从基础办公到资源对接的多元需求,构建“覆盖更广、辐射更强”的招商生态圈。
(参与采写:张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