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昕
我想说说自己和杨振宁先生长期接触,对他的一些印象。
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先生是目前世界上在世的最为伟大的(或者说成就最高的)物理学家(不是之一)。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宇称不守恒”理论,这对于杨振宁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他最突出的成就,是“规范场”理论,这个理论,按照邓稼先的话来说,是比“宇称不守恒”理论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理论。“宇称不守恒”理论影响世界可能是10年、20年,但是“规范场”理论影响世界可能是一个世纪。在“规范场”理论影响下,现在已经有3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所以很多世界著名科学家都认为杨振宁应该获得第二次诺贝尔奖。
关于其他方面,我也有些了解,我只讲自己的两点观察:
第一,作为科学家,杨先生身上充满科学精神。你和他聊天,可以感到他兴趣广泛,不光是自然科学领域,就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他也关心,都有自己的见解。我给他编辑了三本书,每一次,他都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一丝不苟,而且全部按照自己的科学规范去编辑。他编《晨曦集》的几个月里面,和我通电邮大概也有100封。每一封信都极其简洁,用的是“电报式”的语言,没有一个字的废话。我注意到他不喜欢啰唆,所以我给他写信,凡是有问题,都明确列出1、2、3、4,他回复时,便按顺序答复。有时他的回信是这样的:1.同意。2.极好。3.可以。4.我再想想。
第二,他非常坦率、真诚,无事不可对人言。举几个例子。
他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那时是有特殊理由的。但是他父亲不赞同这件事。他在文章里面说,父亲到死都没有原谅他加入美国国籍。这件事,如果他自己不说,有谁会知道?但是杨振宁很诚恳地讲出来,就特别让人认识到,他宣布放弃美国国籍是为了给他逝去的父亲一个安慰。这事情特别感动人。
他2018年在中国美术馆演讲,有听众提问,问他当初留在美国,是不是因为回到中国没有条件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他完全可以漂亮地回答说,是这样的。但是他回答说,我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的确要依赖美国的科研设备和条件,但是我的“规范场”理论,那是回国也可以搞的,一个人在屋里就可以写出来。他并不介意人家可能会借此质疑他。在他来说,实事求是最重要。
在给他编《晨曦集》的时候,我们把封面拿给杨先生征求意见,他看到封面上印了一张照片,就说这张照片是13年前照的,显得他太年轻了。他要立刻再照一张换上来。因此他和翁帆商量,写了一封英文信,里面有这样的句子:I HATE pretension(意为“我恨不真”)。同时给我写信说:95岁的人不该装年轻。
但这时正是1月下旬,北京最低气温零下17℃。杨先生要冒着严寒去照相,很容易感冒。所以这件事被翁帆劝阻了。最后书上还是用了这张照片。但是杨先生坚持,要在照片下面加一行字:“摄于2005年。”
我讲这些细节,是想告诉各位,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科学大师,有很多难能可贵的思想品质。也许正是这些品质决定了他与众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