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

    □ 董树婷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仅一字之差,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课程建设问题意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深入把握“大思政课”中变与不变的逻辑,是明确“大思政课”的内核要义、分析其何以为大、何以可为、何以善用的理论前提所在。

    ■ “大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活讲透

    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从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育效果。“大思政课”依然坚守了这一本质,只是对于方式方法进行了讲深、讲透、讲活的更新与拓展。这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助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方法,也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必然选择。

    把道理讲深,就是要讲清楚理论的深度与精髓。“大思政课”的讲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之处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讲述出来。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理论,进而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把道理讲透,就是要直面现实问题与学生困惑,切实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大思政课”更能通过多领域、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直面当代中国青年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的思想困惑;“大思政课”形成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育人途径,给予学生更加细致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

    把道理讲活,就是要创新讲课方式与时空载体,让道理入脑入心。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此方法之上,“大思政课”借助历史叙事、案例比较、情景体验实现理论具象化,借助历史场馆、红色资源、重大节日纪念仪式实现情感的共鸣。

    “大思政课”在讲深、讲透、讲活的三个维度上实现效能的跃升,促使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实现了三重转化:将课程的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认知认同转化为行为认同,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将个体觉醒转化为集体自觉,不断增强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 “大思政课”需要“大师资”体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先生不仅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能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可以说,大先生以其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特点,在思政课建设中承担着理论阐释者、价值引领者与实践指导者的关键角色。

    然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大思政课”建设不仅依然注重大先生的关键作用,还提倡构建“大师资”体系,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一方面,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力量,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例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兼职教师制度则主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生阅历,能够以自身的经历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要组建智库与科研团队。重点支持开展“大思政课”建设规律、思政课教学难点及对策的研究,探索以研促教的“大师资”模式。由此让“大思政课”真正落地生根并生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大思政课”更加关注社会大课堂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善用“大思政课”的深刻命题,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善用“大思政课”并非对传统主渠道课堂的弱化,而是强调在牢固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前提下,积极拓展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辩证统一与协同增效。

    思政小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主阵地,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大思政课”在重视主阵地与主渠道的基础之上,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开门办思政课的方式方法。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大小课堂相结合,有利于重构教育时空,打破课堂边界,使社会成为“无字之书”;有利于将改革发展前沿迅速转化为教学资源,消解知识滞后性。在社会大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企业、农村等基层一线,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深刻感悟,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总体而言,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使命。这是思政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深化变革的则是教育形态从单向灌输到共生共创的转变,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成长;资源载体从教材体系到社会实践的转向,强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评价标准从知识认知到行为践行的转化,注重考察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的能力。只有深刻把握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转向进程中变与不变的深层逻辑,才能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发展。

    [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