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高
高考季里,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能力、分数与成才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不可否认,高考分数仍是升学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分数的工具属性愈发凸显,郑州288分考生的故事颇具象征意义。最初,其成绩引发的关注与舆论宽容,折射出社会对“唯分数论”的集体疲惫。然而当该家庭借“低分”开启直播“吸粉”,将“低分”包装成流量密码获取即时收益时,争议之声也就鹊起。与“低分炒作”相对,另一群学生却因考得太好而“消失”,本意是防止状元炒作,却催生了“隐藏款”新话术。各地中学用“果树丰收”“芒果成熟”暗喻高分人数,甚至公布标注屏蔽生数量的加密喜报。
无论是“低分炒作”还是“高分宣传”,暴露的是一些人对“成才”的狭隘认知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其一,社会上不少人将“人才价值”等同于“即时功利回报”。这种对价值的短视化解读,将个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成才”标准简单挂钩,却忽视了兴趣坚守、社会贡献、自我实现等更本质的成长维度。如山东考生放弃某985高校调剂名额,选择复读冲击人工智能专业;“640分考生报考护理专业”引发网友质疑。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当成功被简化为可量化的物质回报时,成才的丰富性便很难被理解。其二,“成才”被压缩为一条固定的流水线,在不少人眼中,只有沿着“高考分数—名校录取—热门专业—高薪工作”的轨迹发展,才能确保“成才”的结果。更为狭隘的是,有的人将“成才”视为一个终点而非过程,热衷于追问“考上了哪所学校”“选了哪个专业”,却鲜少关注“孩子适合哪所学校”“孩子热爱哪个专业”。这种“结果崇拜”的逻辑,让高考从一次人生道路的“自主选择”,变成了一场必须完成的“家庭期待”。
分数只是一块“敲门砖”,能打开不同学校的大门,却无法决定毕业后的路能走多远。分数能决定“一时的起点”,但无法替代能力成为“一生的支点”。真正支撑人走得远的,是持续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抗压抗挫能力等核心素养,而这些才是我们应对未来人生中诸多挑战的“硬实力”。
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分数、能力、成才”的关系:分数是教育过程中的阶段性反馈,能力是支撑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成才是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叙事。
破除“唯分数论”的迷思,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学校要做好“引路人”,各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高中阶段就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兴趣、了解专业内涵、探索职业方向,联合企业、高校开展实践体验,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知不同职业的真实样态。家长要做好“陪伴者”,理解“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倾听孩子的兴趣诉求,多了解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与发展前景,在平等对话中帮助孩子做出理性选择。社会要做好“价值引领者”,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学校、各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恶意竞争等乱象。同时,媒体应减少对“低分上名校”“冷门变热门”等个例的过度渲染,转而关注更多普通学生在专业选择中的成长故事,引导社会形成多元成才的共识。当我们不再用分数的单一尺度丈量人生,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中发展出应对未来的能力,“成才”的模样才能丰富起来。
这个夏天,或许我们可以少问一句“考了多少分”,多问一句“学会了什么”;少焦虑“能不能上名校”,多关注“是否找到了热爱专业”。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都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成功的人”。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